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西贝“硬刚”罗永浩引热议,消费者不满的是预制菜不透明与价格错位

   时间:2025-09-13 08:37:30 来源:差评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一场围绕预制菜定义的舆论风波将知名餐饮品牌西贝与科技圈名人罗永浩推上风口浪尖。这场始于社交媒体的争论,迅速演变为全民参与的餐饮行业话题,甚至连续多日占据热搜榜单。

事件起因于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批评言论。他指出西贝餐饮存在使用预制菜却维持高价的现象,认为餐厅应当明确标注菜品加工方式。这条动态迅速引发连锁反应,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公开回应,强调品牌未使用预制菜,并宣布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权益。为证明自身立场,西贝推出"透明厨房"计划,开放后厨参观并上线13道"罗永浩同款"菜单,允许顾客定制菜品。

面对西贝的反击,罗永浩展开多轮攻势。他在24小时内发布20余条相关动态,不仅发起转发送手机活动,更设立十万元悬赏征集证据,甚至借此热度开启专题直播。这种"互联网式"对线方式,使原本的个人吐槽升级为涉及消费者权益、行业标准与企业诚信的公共议题。

随着争议扩大,公众对预制菜的认知差异成为焦点。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央厨房统一制作的菜品并不属于预制菜范畴。但消费者实际感知中,对"现做"的定义存在显著分歧:有人认为任何非现场处理的食材都算预制,有人则将料理包与中央厨房配送区分看待,更有观点指出卤味、速冻食品等常见品类同样属于预制范畴。

西贝的应对策略反而加剧了舆论压力。当品牌发布九宫格图片展示菜品制作流程时,网友发现浓汤宝、预包装汤底等材料的使用,这与他们心中"现炒现做"的标准存在差距。这种认知落差导致品牌陷入越解释越被质疑的困境,其官方社交账号更遭遇大量负面评论。

深层矛盾实则指向餐饮行业的透明度问题。消费者核心诉求集中在两点:价格合理性对应菜品价值,以及知情权保障选择自由。当前部分企业通过中央厨房实现标准化生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却未相应调整价格,这种"工业化生产,手工化定价"的模式引发不满。对比之下,明确标注预制菜信息的老乡鸡等品牌,反而因诚信经营获得认可。

这场风波暴露出预制菜领域标准与认知的断层。尽管官方定义已对预制菜进行分类,但消费者更关注实际体验中的"锅气"与新鲜度。当企业试图用技术术语解释生产流程时,公众更在意的是能否通过简单判断识别菜品性质。这种需求差异提示行业:规范预制菜标注或许比争论定义本身更具现实意义。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