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企业家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批评某知名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称其菜品多为预制菜且价格昂贵,引发消费者对预制菜问题的广泛讨论。这场风波不仅让西贝陷入舆论漩涡,更将预制菜行业推上风口浪尖。
消费者纷纷表示,花费现制菜品的价格却吃到预制菜,这种体验令人不满。一位网友调侃道:"给一岁孩子吃存放两年的西兰花",折射出大众对预制菜食品安全和标准化的担忧。尽管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坚称门店未使用预制菜,并开放后厨自证,但舆论压力仍持续发酵。
这场争议背后,暴露出餐饮行业长期存在的"不可能三角"困境:出餐速度、菜品品质与成本控制难以兼顾。传统现炒模式依赖厨师技艺,虽能保证口味却面临效率低下、人力成本高企等问题。预制工艺的出现本为破解这一难题,却因消费者认知差异引发信任危机。
行业数据显示,目前超过370家西贝门店采用中央厨房配送模式,但根据2024年六部门通知,此类半成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这种政策定义与消费者认知的错位,加剧了市场矛盾。食品投资界人士指出,国内对预制菜尚无明确法律界定,导致企业与消费者各执一词。
值得注意的是,西贝自身曾推出"贾国龙功夫菜"预制产品线,无意中为品牌贴上预制菜标签。2021年料理包黑幕曝光后,预制菜行业声誉受损,这种负面印象至今难以消除。尽管部分消费者已接受正规厂家生产的预制菜,但信息透明度仍是主要痛点。
在这场争论中,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声援西贝,指出餐饮业经营艰辛。这引发对行业困境的更深层思考:当预制菜饱受争议时,科技能否提供新方案?炒菜机器人开始进入连锁餐饮视野,乡村基、全聚德等品牌已展开尝试。
市场上的炒菜机器人分为全自动和半自动两种模式。全自动机型可完成投料、翻炒全流程,单锅日产能达百份;半自动机型需人工投料,但能保证翻炒标准化。某品牌招商人员透露,其设备锅温可达300℃,能模拟大厨爆炒效果,特别适合湘菜、川菜等菜系。
从成本角度看,一台4.68万元的炒菜机器人使用寿命6-8年,相当于每月人力成本不足700元。某连锁品牌店员表示,60岁员工可同时操作三台设备,显著降低对专业厨师的依赖。但机器人能否真正替代人工,仍存在口味争议。
消费者调研显示,价格因素成为影响体验的关键。当餐厅通过预制或机器人降低成本时,若未相应调整价格,容易引发不满。北京餐饮市场数据印证了这种困境:今年前7个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3.6%,利润下滑45%,形成消费意愿与经营压力的恶性循环。
在这场由罗永浩引发的讨论中,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餐饮创新应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前提下进行。无论是预制工艺还是智能设备,信息透明度都将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场风波或许会推动整个餐饮业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