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素有“固体水库”之称,其动态变化深刻影响着区域水资源格局。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中亚干旱区的山地冰川呈现加速消融态势,这一现象在阿尔泰-萨吾尔山地区尤为显著。该区域作为中国境内冰川分布纬度最高的地区,其冰川变化不仅关乎生态安全,更直接影响着周边数百万居民的生产生活。
最新研究显示,2000年至2023年间,全球山地冰川年均冰量损失达273亿吨,其中2012年后损失速度较前十年加快36%。若以2015年为基准,在气温升高1.5℃和4℃的情景下,到2100年全球山地冰川将分别减少26%和41%,这相当于海平面上升90至154毫米。对于中亚干旱区而言,冰川融水占河流径流量的比例普遍超过30%,在部分无冰川补给的流域,这一比例甚至高达80%,其“削峰填谷”的水文调节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在阿尔泰山与萨吾尔山交界区域,科研团队针对木斯岛冰川开展了长达十年的系统观测。这座位于中哈边境的小型冰川,虽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却是研究高纬度低海拔冰川变化的理想样本。通过融合地面观测、气象遥感数据与COSIPY能量平衡模型,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该冰川2000-2023年物质平衡的高精度重建。结果显示,近23年间木斯岛冰川累计物质损失达18.55米水当量,相当于冰层减薄20.61米。
能量收支分析揭示,净辐射是驱动冰川消融的主导因素,在消融期贡献71%的能量,全年占比达63%。值得注意的是,该冰川感热通量占比达18%,显著高于邻近天山冰川的10%,这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低海拔导致夏季气温偏高,而高纬度又使冬季异常寒冷,这种温差特征加剧了冰川表面的能量交换。研究还发现,2018年后木斯岛冰川消融速率出现波动,2022-2023年物质损失达近十年最高值,显示出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响应的非线性特征。
这项发表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的成果,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在吉木乃县,冰川融水占当地可利用水资源的60%以上,其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绿洲农业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显示,若维持当前变暖趋势,到本世纪中叶萨吾尔山地区将有超过半数冰川消失,这可能导致夏季径流减少30%-50%,威胁区域水安全。科研团队强调,相较于直接观测,能量平衡模型结合多源数据验证的方法,能有效弥补山地冰川监测的空间覆盖不足,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阿勒泰地区水资源调配方案的制定。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扩展监测网络,在阿尔泰山脉新增3个自动气象站,并引入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提升冰川体积变化的监测精度。通过长期数据积累,科研人员期望构建更精准的冰川消融预测体系,为中亚干旱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这项持续十余年的研究再次证明,冰川变化研究需要跨学科协作与长期数据积累,其成果对于保障“一带一路”沿线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