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围绕预制菜使用情况的舆论风波将罗永浩与西贝餐饮推上风口浪尖,双方在社交媒体与直播平台展开激烈交锋,引发公众对餐饮行业预制菜规范化的广泛关注。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罗永浩9月10日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条动态。他表示,久未光顾西贝后发现店内菜品几乎全为预制菜,且价格偏高,呼吁国家尽快立法要求餐饮企业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次日,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公开回应,否认门店使用预制菜,并公布罗永浩当日的用餐小票,称其点单的15道菜品均符合国家对现制菜品的定义。
面对西贝的否认,罗永浩于9月12日晚通过抖音、B站、微博三平台同步直播,进一步阐述立场。他强调自己并非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反对餐饮企业以现制菜品名义销售预制菜,认为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直播中,罗永浩展示多张网友提供的西贝后厨照片,指出冷冻柜内存放的生产日期为2024年9月19日的羊排,质疑其“新鲜度”;同时展示儿童餐配料表,指出保质期长达9个月的牛肉酱、18个月的海鲈鱼与宣传中“新鲜”的表述不符。
罗永浩还以自身经历为例,吐槽西贝菜品分量与味道。他称,5人用餐点15道菜却未吃饱,且2道菜品因腥味过重被丢弃。他直言,若为现制菜品,出现此类情况“除非厨师有特异功能”;若为预制菜,则“解冻后口感差”的解释更为合理。他对比其他餐饮品牌价格,指出西贝人均消费100-300元,却销售21元一个的古法馒头,认为其“用预制菜却卖高价”的行为引发消费者不满。
在直播中,罗永浩特别提到老乡鸡的运营模式,称其每道菜品均标注“预制/现做”,认为这种做法“尊重消费者选择权”,并表示未来会光顾体验。针对部分餐饮企业以“商场禁用明火”为由使用预制菜的说法,他建议消费者通过观察商场内是否有烤肉店、火锅店来判断企业说辞的真实性。
这场舆论战迅速对西贝的经营造成冲击。贾国龙在9月12日的采访中透露,受事件影响,西贝门店客流量与营业额大幅下降。他表示,10日与11日两日,全国门店日营业额分别减少100万元,12日预计减少200万至300万元。面对舆论压力,贾国龙承认自身在舆论应对方面存在不足,并强调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他连续三日表态“一定会起诉罗永浩”,称对方言论对品牌造成严重伤害。
9月12日,西贝紧急召开全员大会,主题定为“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要求员工统一应对舆论的口径。与此同时,罗永浩在直播中发起“悬赏”,承诺向提供西贝使用预制菜真凭实据的网友奖励10万元,进一步加剧双方矛盾。
从法律层面看,双方争议的核心在于预制菜的定义。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预制菜为“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不包括主食类食品。这意味着,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等均不纳入预制菜范畴。新规明确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而当前多数连锁餐饮品牌均依赖中央厨房配送食材。
尽管官方定义已出台,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仍与标准存在差距。记者实地探访北京西贝门店时发现,其后厨储存的冷冻生肉与切配好的蔬菜均来自中央厨房,厨师现场烹制。这种“中央厨房配送+门店现制”的模式,是否属于预制菜使用范畴,成为争议焦点。
在罗永浩的直播评论区,网友普遍呼吁餐饮企业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同时建议国家尽快完善预制菜国家标准,消除公众疑虑。9月13日凌晨,罗永浩仍在微博发文质疑:“若不使用防腐剂,有机西蓝花保质期能否达24个月?能否制成儿童餐?”这场由预制菜引发的舆论战,短期内似乎难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