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吐鲁番,地表温度飙升至60℃以上,炽热的空气仿佛将大地化作一座天然“炼炉”。在这片被称为“火焰山”的极端环境中,智己汽车的研发团队正以一场硬核测试,为新一代增程系统与三电技术写下“品质答卷”。数百公里的干沟路段、海拔跨越2600米的G30高速,以及昼夜不息的数据攻坚战,共同构成了这场技术与耐力的双重考验。
干沟,这片以长距离爬坡与持续高负荷闻名的“魔鬼路段”,成为增程器性能的终极考场。测试车辆模拟“满员满载+空调全开”的极端场景,在45℃以上的高温中连续运行。数据显示,增程器冷却液温度稳定在90-95℃区间,2小时发电后电池SOC(电量)从4%跃升至23%,CLTC续航里程从12公里增至73公里。“这相当于为用户的长途出行上了双重保险。”技术负责人翟忠林指着实时监控屏幕说道。工程师们顶着引擎盖超过80℃的炙烤,逐秒记录着每一组参数,确保系统在极限工况下依然保持稳定。
从吐鲁番盆地到乌鲁木齐的G30高速,海拔从-154米骤升至2500米,气温与气压的剧烈波动为车辆动态性能提供了“天然实验室”。测试团队针对动力响应、电子电气抗衰减、底盘调谐等核心指标展开全方位验证:在海拔1500米以上爬坡时,电机控制器温度始终低于90℃,减速箱油温精准控制在130℃临界值;当车辆从高原返回盆地,经2小时暴晒后开启空调MAX模式,15分钟内主驾驶位温度从58℃骤降至25℃,前后排温差不足3℃。“海拔波动对软件协同逻辑的考验,不亚于硬件本身的极限。”质保工程师陈凯胜透露,团队通过采集500余组CAN总线数据,优化了增程器与电机的协同策略,最终实现“全海拔动力无断档”。
测试的紧张节奏从清晨持续至深夜。白天,技师们在40℃高温中为测试车安装传感器,汗水浸透防护服;夜晚,工程师们在临时帐篷里分析当日超30GB的测试数据,逐帧排查异响、网络延迟等潜在问题。7月下旬,团队发现I883车型在5G切换4G后出现驻网失败,网络测试组立即拆解SIM卡定位故障,当天远程联系供应商,48小时内完成补丁合成。“路试是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闸口,问题必须当日闭环。”质保部负责人潘晟涛强调。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团队用“零延迟”的响应速度,守护着每一台车的品质底线。
“耐得住极热,守得住初心”——在吐鲁番的烈日下,这句口号已化作每个团队成员的行动准则。从增程器的“耐力长跑”到多海拔的“动态试炼”,再到数据战的“秒级响应”,智己汽车的研发团队用极致的测试标准,诠释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当一辆辆新车驶出这片“火焰山”时,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更是一份对用户的承诺:在每一个极端场景下,都能以可靠的表现,守护每一次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