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该方案明确提出,将通过扩大国内消费、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发展环境等举措,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助力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根据方案目标,2025年我国汽车销量预计达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1550万辆,同比增长20%;汽车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到2026年,行业运行质量与效益将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这一系列目标被视为继电子信息制造业、电力装备行业后,重点行业稳增长政策的又一重要部署。
方案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提出15项重点工作举措和3项保障措施,细化措施达60余项。在需求侧,方案强调加快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进程,包括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试点,25个试点城市新增推广公交、出租、物流等领域新能源车辆70万辆以上;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补齐县域充换电设施短板;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中远途、中重型商用车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同时,通过优化车险改革、落实购置税减免政策等措施,降低消费者购车用车成本。
供给端优化方面,方案提出支持汽车以旧换新、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拓展改装、租赁、赛事等后市场消费场景。针对智能网联技术,方案明确将加快“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推动网联基础设施和云控平台建设,鼓励汽车前装高性能通信模块,并加速北斗系统规模化应用。数据显示,2025年1至8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已双超20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6%,随着“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到来,市场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针对行业存在的无序竞争、高端芯片短缺等问题,方案提出多项规范措施。工信部等六部门近期已启动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行为。方案还要求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督促车企落实供应商账期承诺,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通过优化行业管理政策、加强报废车辆回收管理,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在国际合作层面,方案提出提升汽车出口金融服务水平,完善物流运输体系,深化中外多层次合作。保障措施方面,将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作用,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并加强复合型人才本土化培养,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