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网信办指导上海市网信办对小红书平台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处置措施,包括约谈、责令限期改正、警告以及从严处理责任人。这一动作源于小红书平台被指“破坏网络生态”,再次将内容社区的治理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在小红书的热搜榜单中,“明星个人动态”类词条占比接近半数,远超社会新闻、科技科普等优质内容的比例。这种以流量为导向的内容推荐机制,不仅挤占了公共资源的空间,更导致平台内容生态的失衡。通报中特别指出,平台不能以“算法中立”为借口,逃避对重点环节内容审核的主体责任。
事实上,小红书的内容生态问题早已不是第一次被诟病。从早期的“软文围城”到如今的“种草困境”,真假信息混杂一直是UGC平台发展的双刃剑。虽然用户数量在不断攀升——2024年月活跃用户数达到3.39亿,但一线城市渗透率超过70%的背后,是下沉市场用户占比仅为23%的增长瓶颈。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小红书在下沉市场的布局明显滞后。
内容营销的双列信息流模式,本是为了提升广告曝光和点击率而设计。然而,当推送内容越来越“营销化”,用户难以分辨是自发分享还是精心策划的软文时,平台的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算法推荐虽然高效,但人工审核的缺失让部分内容“有失偏颇”,甚至催生出与实际不符的高点击率。这种“看起来很美”的数据循环,最终会反噬平台的内容生态。
对于用户而言,内容的真实性和推送模式如同一个“黑盒”,平台本应承担起“守门员”的责任,而非放任部分人利用规则进行营销。这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长期内容生态建设的关键。有观点建议,小红书可以引入用户点评机制,结合人工审核,形成真实的吃喝玩乐榜单,甚至与大众点评、高德地图等平台竞争。
面对内容社群带来的盈利风险,小红书将电商作为第二增长点的意图愈发明显。8月,平台宣布将电商升级为一级入口,推出“市集”功能,并发布“百万免佣计划”。从“种草”到“割草”,小红书试图通过“买手电商”模式打造差异化竞争力。买手与用户之间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共鸣,被视为电商盈利的最佳路径。
然而,“买手电商”与“直播带货”的本质差异并不明显。随着平台内买手数量的增加,内部竞争必然加剧,少部分核心买手将占据大部分收入,形成“二八分化”。当“买手”变成“主播”,小红书的故事似乎与直播带货的旧剧本如出一辙。而“市集”功能的上线,虽然缩短了用户消费链路,但在商家数量、货架生态和物流渠道等方面,小红书与淘天、京东等老牌电商的差距依然显著。
当数据增长停滞,内容信用尚未修复,小红书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被内容营销反噬,第二增长点仍不明朗,若走上微博式的衰落路径,显然不是小红书希望看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