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这颗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长久以来都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其中,月球背面更是因其始终背对地球,鲜少被人类直接观测到,而成为了科学探索的“未知领域”。近日,一则关于月球背面发现2180万亿吨神秘异物的消息,再次点燃了公众对月球的好奇心。
回溯历史,人类首次窥见月球背面的真容,要归功于苏联的“月球3号”探测器。1959年,当它掠过月球背面时,拍摄下了29帧珍贵的图像,让人类第一次看到了月球的“另一面”。与正面布满暗黑色月海玄武岩的景象截然不同,月球背面主要是古老的高地和密密麻麻的陨石撞击坑,月海玄武岩的分布极为稀少。
这次发现的2180万亿吨神秘异物,无疑为月球背面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谜团。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小行星撞击后留下的残骸。毕竟,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盾牌”,经常遭受小行星的撞击。例如,2022年3月4日,一个重约3吨的飞行物就撞上了月球背面的赫茨普龙环形山,形成了两个醒目的撞击坑。然而,与这次的2180万亿吨相比,那个3吨的飞行物显然只是“冰山一角”。
除了小行星撞击残骸的猜测外,还有科学家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这神秘异物或许是某种特殊的矿物质。月球背面的地质构造与正面大相径庭,月壳厚度达到了60千米至80千米,比正面厚了不少,而且玄武岩的分布面积也仅占约3%。在这种独特的地质环境下,形成一些地球上没有的特殊矿物质并非不可能。就像之前“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撞击坑中发现的不明胶状物质,经过研究后发现可能是撞击形成的角砾岩一样,这次的神秘异物也有可能是类似原因形成的。
还有一种更为大胆的猜测:这神秘异物是否与水有关?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原始碳质小行星在约45.6亿年前诞生于太阳系外侧,其中一部分后来迁移到了太阳系内侧,为地球带来了水和碳等物质。那么,月球背面是否也接收了这样的“馈赠”呢?碳质小行星富含水及挥发分,在撞击月球时,水有可能部分保留在了月表。此前,我国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刘洋团队就基于嫦娥四号巡视器获取的数据,首次在月表原位识别出了年龄在1个百万年以内的碳质球粒陨石撞击体残留物。这说明,富含挥发分的碳质小行星撞击可能现在还在为月球提供水源。因此,这次的2180万亿吨神秘异物,也有可能是与水相关的物质,比如某种含水的矿物质或者水冰与其他物质的混合物。
关于月球背面这2180万亿吨神秘异物的猜测层出不穷,但究竟是什么,还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公众也对此充满了期待和好奇,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展开讨论,猜测这神秘异物的真实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