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西贝与老罗“交锋”:餐厅口味之争下,预制菜知情权成模糊焦点

   时间:2025-09-15 17:46:48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风波,堪称近期商业圈的热门话题。每当罗永浩涉足新领域,似乎总会引发一场与知名企业的“对战”,这种模式仿佛已成为他的一种标志性动作。多年来,类似的场景不断上演,大众的关注度虽高,却也渐渐生出一种审美疲劳。

回顾过往,罗永浩曾与西门子就冰箱门问题展开过激烈争论,也曾对宜家商场复杂的迷宫式布局提出质疑。然而,时至今日,西门子冰箱门是否真的关严实了,宜家的布局是否做出了更利于顾客的调整,这些问题似乎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有人认为,这是大品牌的傲慢,它们选择沉默应对,坚信时间会冲淡一切,而罗永浩虽已竭尽全力,却也难以撼动这些“巨头”。

直到西贝的老板贾国龙站出来,与罗永浩正面交锋,这场风波才真正达到高潮。贾国龙的举动,在旁人看来,颇有些飞蛾扑火的意味,但他本人或许只是秉持着自己的行事风格。毕竟,以他的性格,若被人当面指责却选择隐忍,或许也难以将西贝发展成如今这般规模的企业。

不过,从策略层面来看,贾国龙的这一选择或许值得商榷。这并非是一个关于对错的简单问题,而更像是一道考验圆滑处世能力的难题。就像菩提祖师敲孙悟空脑袋三下,孙悟空却能领悟出三更时分去学艺的深意,其中的逻辑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读和应对。

罗永浩有着自己的一套叙事逻辑。他曾以小区“刺头”的身份,因物业供暖不力而频繁闹事,虽然这一行为让部分业主觉得吵闹,但最终却促使暖气问题得到改善。这种看似“闹腾”的方式,却带来了实际的效果,让业主们意识到,有时候较真才能推动问题的解决。这种带有欧·亨利式结尾的故事,又充满了本土特色,直击许多人曾受委屈的记忆点。很多人觉得,身边有罗永浩这样较真的人,也是一种幸运,因为有他们的“负重前行”,才有了其他人的“岁月静好”。

然而,当这种“打稻草人”的行为成为一种固定模式时,也难免引发争议。有人认为,西贝的菜品确实难吃,但同时也指出,办过企业的人往往更懂得如何“拿捏”企业。如今的舆论场,就像饭圈的魔法对轰,从原本的“大招”变成了日常的“平A”,参与者年纪越来越小,手段却越来越娴熟。

以预制菜为例,罗永浩在交个朋友直播间里推销料理包方便面时,曾教大家如何加热,并声称“跟新做的相差无几”。但当话题转到西贝时,却有人能吃出“隔夜味”。于是,质疑的矛头指向了西贝的供应链,甚至有人建议交个朋友将预制菜供应商推荐给贾国龙,实现双赢。但事实上,预制菜的标准极为零碎,营销号在短视频里批判的预制菜,与餐饮行业定义的预制菜,往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罗永浩显然知道这一点,却依然选择搅浑这滩水。

他在餐厅的表现也颇具戏剧性。当面可能对菜品表示“挺好”,背后却在微博上发文吐槽。这种前恭后倨的做法,让人不禁疑惑:作为能在节目上长聊几个小时的人,在生活中为何如此“自闭”?遇到菜品问题,直接与服务员沟通,很多时候对方愿意更换或退钱,这难道不是最简单的解决方式吗?

在这场风波中,于东来的表态也值得关注。他发文感谢西贝,让自己能放心出门吃饭,实际上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作为同样肩负经营压力的企业家,他的选择不难理解。但此前,于东来因在电影排片和员工旅游目的地等事件上与网友产生分歧,其“神圣性”已有所下降,此次表态未必能压过罗永浩的影响力。

于东来曾因打假网红指责胖东来卖的和田玉暴利,直接放话称若对方不被处罚,就关掉胖东来。这一举动让事情的严重程度直线上升,最终在有关部门的介入下,避免了更大的损失。相比之下,贾国龙在此次风波中的应对,似乎略显“沉不住气”,未能学会用更巧妙的方式化解矛盾。

西贝曾在一封公开信中展示了一盘烤鱼,并特意标注“需要现烤,不可预制”。但网友却指出,这鱼看起来像是冷冻后拆封加热的,质疑其是否属于预制菜。双方拿着同一份“证物”,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种局面着实有些荒诞。

在我看来,一家餐厅若又贵又不好吃,问题出在餐厅本身,与制作流程并无直接关联。而在预制菜的标准尚未统一之前,讨论所谓的“知情权”,更像是无的放矢。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