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贾国龙预制菜风波后,A股预制菜股大涨,行业标准落地能否重燃烟火气?

   时间:2025-09-16 01:58:3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预制菜概念股在A股市场表现亮眼,多只相关个股涨幅显著。截至9月15日收盘,惠发食品、国联水产、天康生物等企业股价均上涨超过5%,其中得利斯更是直接涨停。这一波行情背后,除了市场情绪的推动,更与行业监管政策的重大进展密切相关。

9月13日,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即将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这意味着,长期缺乏统一标准的预制菜行业,将首次拥有全国性的“身份认证”和安全底线。该标准的出台,被市场视为行业规范化的重要里程碑,直接引发了资本市场的积极反应。

在这波上涨潮中,不仅预制菜生产企业受益,部分供应链企业也搭上了“顺风车”。例如,为西贝提供黄米凉糕、蒙古奶酪饼的千味央厨,以及供应猪肉全品类产品的龙大美食,股价均出现明显拉升。业内人士指出,供应链企业的崛起,反映了预制菜产业链的完善与成熟。

追溯预制菜的发展历史,其雏形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当时,麦当劳、肯德基等外资快餐品牌进入中国,带动了净菜配送和规模化加工的兴起。随后,部分洗菜、净菜企业转型为拼配菜企业,预制菜的早期形态逐渐形成。数据显示,目前A股市场上的预制菜相关企业,大多成立于2000年至2005年之间,与行业发展的时间节点高度吻合。

尽管预制菜在中国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直到近三年才逐步完善。2022年,中国烹饪协会发布了预制菜团体标准;2023年,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去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根据最新规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及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这一界定与消费者普遍认知存在差异。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争议,核心在于知情权的缺失。表面上看,大家担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对“花了钱却吃不到现做菜肴”的无奈。尤其是在工作节奏加快、外卖成为日常选择的背景下,消费者对“锅气”的怀念愈发强烈。这种情绪,在打开外卖列表时尤为明显——当不同餐厅的菜单背后是同一套预制菜参数时,选择的多样性似乎成了一种“幻觉”。

预制菜的普及,改变了餐饮行业的竞争格局。过去,只有连锁餐饮企业有能力建立和运营中央厨房,如海底捞、外婆家等品牌。但随着预制菜技术的成熟和冷链运输的发展,中小餐馆甚至外卖店也能以更低的成本使用预制菜。这种变化,让餐饮市场的起点趋于平等,但也让“现做”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厨房和冷链运输的兴起,为预制菜的扩张提供了技术支撑。尤其是2008年以后,随着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预制菜的生产和配送效率大幅提升。与此同时,部分商场对明火使用的限制,也间接推动了预制菜的标准化进程。如今,无论消费者是否主动选择,预制菜都已成为餐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美食文化大国,消费者对“烟火气”的追求从未改变。当预制菜成为餐饮行业的“标配”,当外卖列表中的选项逐渐趋同,人们怀念的或许不仅是现做的味道,更是那种充满生活气息的烹饪场景。这种情感需求,或许正是预制菜行业未来需要平衡的关键点。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