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我国科研团队创新溶液法 制备“铜锌锡硫硒”薄膜 光伏转化效率破局达10.1%​

   时间:2025-09-15 23:05:19 来源:搜狐网地方资讯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南京邮电大学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传来突破性进展——黄维院士与辛颢教授团队通过溶液法成功制备出大面积“铜锌锡硫硒”柔性光伏薄膜,其光电转化效率达10.1%,相关成果已被国际权威《太阳能电池效率表》收录,并发表于《自然·能源》期刊。这一成果为低成本、高性能柔性光伏材料的产业化开辟了新路径。

图:2025年9月15日,辛颢教授(中)带领学生优化光伏组件性能。(南京邮电大学供图)

传统光伏材料以晶体硅为主,但其刚性特质限制了应用场景。近年来,柔性光伏成为研究热点,钙钛矿等材料虽可制成薄膜,但稳定性不足。在此背景下,第二代光伏材料“铜铟镓硒”曾被寄予厚望,但因铟、镓成本高昂,且薄膜良品率低,产业化进程长期停滞。

2021年,辛颢团队提出创新方案:用锌、锡替代铟、镓,并采用溶液法取代传统真空工艺,首次制备出0.1平方厘米的“铜锌锡硫硒”薄膜,光电转化效率达13%。然而,国际公认的光伏组件实用标准要求面积超过10平方厘米,而面积扩大后效率骤降的问题成为关键瓶颈。

研究团队发现,溶液法制备过程中,薄膜表面过早形成致密结晶层,阻碍了硒元素向内部的渗透。为此,团队通过反复调整溶液配方,优化薄膜孔隙率与结构疏松度,最终使硒元素充分渗透,显著提升了薄膜均匀性与表面平整度。经过4年攻关,团队成功制备出有效面积达10.48平方厘米的光伏组件。

图:10.48平方厘米“铜锌锡硫硒”光伏组件实物。(南京邮电大学供图)

经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该组件光电转化效率稳定在10.1%,达到产业化应用门槛。黄维院士指出,“铜锌锡硫硒”技术路线的核心优势在于原料储量丰富、无毒且成本低廉。此次突破不仅验证了溶液法制备无机柔性光伏材料的理论可行性,更为其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