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进程进入新阶段,城市发展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近日,自然资源部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提出,将坚决遏制城市无序扩张,这一表态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思路迎来重要转折。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呈现明显的"摊大饼"特征。这种以单一核心区为中心、通过同心圆式扩张的模式,在城镇化快速推进期曾发挥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9年间,全国市辖区数量从855个增至965个,同期县级行政区划却减少了141个。四大一线城市及武汉、天津等二线城市相继进入"无县时代",通过撤县设区实现规模跃升。
这种扩张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具有合理性。以深圳、广州、成都为例,2010-2020年间三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均超50万,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中等县的人口规模。但当前发展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全国总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城镇化率接近70%的中高水平,支撑粗放扩张的基础条件不复存在。
政策调整早已显现端倪。地铁建设审批明显收紧,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地铁里程同比下降15.3%。地方层面,从人口小县机构精简到开发区整合,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某省开发区内设机构精简比例接近50%,政策对"撤县设区"的态度从"慎重"逐步升级为"严控"。国家发改委更在重点任务中明确要求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西安、郑州等城市被要求"瘦身健体"。
这种转变并非终止区划调整,而是推动调整方向发生根本性变化。未来调整将聚焦中小城市整合,通过合并人口持续萎缩的小县降低行政成本,或撤销达不到设市标准的地区建制。相关政策文件已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小城市结合人口变动趋势优化基础设施布局,这预示着收缩型城市将成为调整重点。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已有48%的城市出现人口收缩。
发展模式转型带来多重影响。首先,城市竞争规则发生改变,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提升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政策明确要求超大特大城市做强核心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这要求城市立足比较优势,在产业配置和资源利用上追求效率而非规模。破除"内卷式"招商引资成为共识,湖南、广西等省份已调整"强省会"策略。
这种转变并非否定省会城市发展,而是推动发展方式升级。都市圈建设成为重要方向,通过轨道交通和机制协同实现资源整合。对省会城市而言,这意味着要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引领作用,而非单纯追求自身规模扩张。政策同时提出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区域协调发展开辟新路径。未来,副中心城市可能通过与收缩型城市整合获得发展机遇,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
当前发展模式的转变,实质是发展质量优先于发展速度的必然选择。那些能够准确把握功能定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而固守规模扩张思维的城市,则可能面临资源错配和发展滞后的风险。这场变革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更加注重内涵式增长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