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陕西西安迎来了一场聚焦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国际盛会——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正式拉开帷幕。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以文化遗产数字化为核心议题举办的专项论坛,吸引了全球文博机构、科技企业及行业专家的广泛关注。
论坛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通过主论坛、专题展览、工作组会议及研修班四大板块,系统探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创新路径。主论坛围绕“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四大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家文物局及全球顶尖科技企业的代表分享了最新实践成果。
同期举办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成为亮点之一。展览通过全息投影、3D建模、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集中展示了敦煌壁画修复、故宫文物数字化、秦始皇陵兵马俑三维扫描等20余个国际合作项目。观众可借助交互设备“触摸”千年文物,体验“数字孪生”技术带来的沉浸式文化之旅。展览负责人表示,此类技术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更通过云端共享打破了地理限制,让全球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论坛期间,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组召开专题会议,审议通过了《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行动计划(2025-2030)》,明确将建立跨国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数据资源共享作为下一阶段重点。与此同时,首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题研修班”开班,来自32个国家的50余名学员系统学习了数字采集、AI修复、区块链存证等核心技术,为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据统计,全球现存76%的文化遗产正面临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及时间侵蚀的威胁。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范式:通过毫米级精度扫描建立文物数字档案,利用AI算法模拟修复过程,借助5G网络实现全球实时共享。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在开幕式上强调:“当文物拥有‘数字生命’,它们便获得了穿越时空的永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