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代广场的霓虹光影中,来自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员工Mark正举着一杯生椰拿铁,向身旁的美国同事介绍这款饮品。金发碧眼的Stacy抿了一口后惊叹:"把椰奶和冰咖啡结合简直是天才创意,而且价格只有1.99美元,我要和Dunkin说再见了。"这个场景正在全球多个城市上演——从雅加达到伦敦,从墨尔本到曼哈顿,中国茶饮品牌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国际市场,改写着全球现制饮品行业的格局。
中国茶饮品牌的全球化进程在2023年后进入加速期。瑞幸咖啡今年在纽约百老汇和第六大道同时开设两家快取店,其中第六大道门店与星巴克仅一街之隔,这种"贴身肉搏"的布局被业界视为向国际咖啡巨头的正式宣战。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瑞幸海外门店已达89家,纽约新店编号"00002"彰显其开拓西方市场的雄心。在东南亚市场,蜜雪冰城凭借4.5元人民币(约合15k越南盾)的柠檬水,在印尼和越南分别拥有2667家和1304家门店,成为当地最大的现制饮品品牌。
差异化策略成为各品牌攻占海外市场的关键。霸王茶姬凭借中式茶饮定位,在马来西亚开设178家门店(占海外门店总量85.6%),美国市场定价达41元人民币/杯,较马来西亚的23.4元高出近一倍。喜茶在北美市场扩张迅猛,截至2025年8月海外门店超115家;贡茶作为早期出海品牌,已在全球多个市场建立稳固根基。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2028年东南亚现制饮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19.8%,远超全球7.2%的平均水平,这解释了为何该区域成为中企出海首选地。
财务数据印证着出海成效:蜜雪冰城全球门店突破5.3万家,海外占比9%;霸王茶姬2025年第二季度海外GMV达2.35亿元,同比增长77.4%。但光鲜数据背后,是比国内更激烈的竞争环境。瑞幸在纽约的促销期结束后,美式咖啡定价升至3-5美元,生椰拿铁达6.5美元/杯,与星巴克价格持平甚至更高。曼哈顿核心商圈零售租金高达每平方英尺659美元/年(约合人民币4.7万元/平方米/年),高昂的运营成本迫使品牌调整定价策略。
供应链挑战成为出海品牌共同面对的难题。欧盟对茶叶农残检测指标达480项,远超国内标准;东南亚实施的塑料包装禁令和含糖量分级制度,直接推高合规成本。不同市场的口味偏好加剧运营复杂度:欧美消费者追求有机健康,东南亚偏好浓郁甜味,穆斯林国家还需清真认证。传统茶饮新品研发需3-6个月,涉及原料采购、口感测试、合规检测等环节,尽管数字化工具已将流程缩短一半,但跨国冷链物流和本地化生产仍面临效率与成本双重压力。
本土品牌的竞争同样激烈。东南亚市场有Kopi Kenangan等本土咖啡品牌,欧美市场则直面星巴克、Dunkin等国际巨头,甚至未被大品牌覆盖的区域,也存在着当地华人开设的独立奶茶店。以日本市场为例,尽管媒体将珍珠奶茶视为新消费潮流,但真正实现长期复购的仍是拿铁和美式等传统饮品。这提示中国品牌需要更精细的运营策略和本地化产品服务。
本地化创新成为破局关键。喜茶在比佛利山庄店推出"加州落日"限定款,灵感源自加州日落风光,开业当日售出约2000杯。蜜雪冰城针对东南亚嗜甜口味,推出加重甜度的冷饮和香茅、凤梨等特色水果茶。霸王茶姬在马来西亚推出的谷香焙茶,成为现象级爆款。供应链建设方面,蜜雪冰城已在4个海外国家建立仓储系统,并与巴西签订40亿元农产品采购协议;霸王茶姬计划将IPO募集资金的12%用于搭建国际供应链平台。
数字化营销助力品牌快速融入当地市场。瑞幸在Instagram、TikTok等平台发起#luckinnyc话题挑战,邀请美食博主探店合作,纽约快取店选址联合广场与纽约大学交汇处、星巴克附近CBD街区,实现知名度提升与竞品对标的双重目标。霸王茶姬通过大英博物馆联名产品、东方快闪茶室等活动,打造文化共鸣点。这种从"卖产品"到"卖文化"的转变,标志着中国茶饮品牌正在探索全球市场的新路径。
"原本以为海外中国茶饮店只是留学生限定,但现在看到很多本地人在消费。"Mark的观察折射出行业变革的现实。十年前,中国茶饮品牌在国内塑造了稳定的新式茶饮消费群体;十年后,它们正以创新姿态重塑全球对咖啡与茶的认知。这场跨越文化与地域的"世界茶饮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