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史上,尼采对技术的接纳态度颇具前瞻性。这位思想家因健康问题被迫离开学术岗位后,开始将目光投向新兴的书写工具。1879年,35岁的尼采因视力急剧衰退和偏头痛加剧,不得不辞去巴塞尔大学的教职。他在写给妹妹伊丽莎白的信件中明确表示,若要返回故乡瑙姆堡生活,打字机将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设备。
对书写工具的探索持续了两年之久。1881年,尼采向担任其工作秘书的海因里希·库瑟里茨透露,自己正与哥本哈根的发明家拉斯穆斯·马林-汉森保持联系。这位同时担任聋哑学校校长的发明者,早在1865年就完成了球形打字机的设计,但受制于高昂的制造成本,该设备始终未能打开市场。当时375马克的售价,相当于尼采月收入的两倍,这让他在书信中多次向亲友抱怨经济压力。
尽管面临价格障碍,这款球形打字机仍收获了特定用户群体的青睐。全球范围内约180台的销量中,尼采成为最知名的使用者。他用这台设备完成了16封私人信件、1张明信片以及多份诗歌手稿的创作。值得注意的是,尼采最终使用的这台打字机,实为妹妹伊丽莎白赠送的礼物。1882年2月,当设备辗转送达尼采在意大利热那亚的寓所时,运输过程中的严重损坏却让这份心意蒙上了遗憾。
这场跨越国界的技术邂逅,折射出19世纪末知识分子与工业文明的微妙互动。当传统书写方式遭遇机械革命,尼采的实践不仅是个体需求的体现,更预示着思维工具变革对思想表达方式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