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马斯克近日在“全投入峰会”上透露,若未来发射能力持续突破,人类有望在25至30年内于火星建立首个自给自足的定居点。这位SpaceX首席执行官强调,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在于大幅提升每次火星转移窗口期的运载能力,使送往火星的物资吨数呈现指数级增长。
马斯克指出,真正的火星文明需具备完整产业链,涵盖从基础食品生产到高端微芯片制造的所有环节。他援引Space.com的报道称,“星舰”3.0版本预计将执行首次无人火星测试任务,而后续迭代型号高度或达142米,运载能力将进一步突破。若项目推进顺利,火星城市建设的激进时间表可能缩短至30年内完成。
“要实现自给自足,火星必须拥有文明所需的全部要素。”马斯克解释道,“根据测算,大约需要10到15个火星转移窗口期,即20至30年时间。关键在于每两年一次的窗口期内,运载吨数必须保持指数级增长。”他特别强调,当前“星舰”项目已进入关键阶段,3.0版本将搭载猛禽3号发动机,轨道运载能力将超过100吨。
目前,“星舰”已完成10次全箭堆叠飞行测试,最近一次于8月成功实现轨道级有效载荷部署。据透露,下一次飞行将完成2.0版本的研发,随后全面转向3.0版本。尽管“超重型”助推器已实现重复使用,但飞船本体的可复用技术仍面临挑战。马斯克坦言,热防护系统是当前最大技术瓶颈,全球尚未有任何轨道飞行器实现快速完全复用。
“航天飞机的热防护系统每次飞行后需9个月维修,这证明完全复用轨道飞行器的难度。”马斯克表示,“星舰”团队正在攻克这一难题,目标是打造人类历史上首个可快速重复使用的轨道级热防护系统。他透露,3.0版本的箭体结构将进行重新设计,以支持更大规模的有效载荷运输,这对建立火星定居点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