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能源领域迎来一则备受瞩目的消息:奔驰在固态电池研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其搭载固态电池的纯电EQS测试车,成功完成了一场横跨欧洲多国的真实路况测试。
此次测试行程颇具挑战性,测试车从德国出发,一路向北穿越丹麦,最终抵达瑞典。在漫长的旅途中,车辆不仅要应对多变的气候条件,还要克服复杂路况带来的考验。令人惊喜的是,这辆测试车续航里程轻松突破1200公里,到达终点时,电池仍剩余137公里的电量。
奔驰首席技术官对此次成果给予高度评价,称这是固态电池领域的“重大突破”。此次实验使用的固态电池组性能表现十分亮眼,达到450瓦时/千克,相比传统锂离子电池提升了25%,而且在重量和体积方面,与量产电池包相差无几。
这一消息在全球新能源行业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不少人开始猜测欧美是否会在固态电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然而,回顾过往,日本丰田在固态电池领域也曾有过“豪言”。
早些年,丰田大力布局固态电池技术,手中握有不少相关专利,还曾宣称其固态电池技术“超越中国20年”,日本媒体也跟风造势,称丰田固态电池一旦量产,将“击垮中国电车”。当时,这一说法让不少人感到担忧。
但现实却与丰田的预期大相径庭。丰田的固态电池量产计划一再推迟,从最初宣称的2026年量产,一直拖到了2030年,至今仍未看到量产的实际成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发展势头迅猛。以宁德时代为例,其在固态电池研发上投入巨大。早在2024年11月,就有消息透露宁德时代相关研发团队人员数量超过1000名,足见其研发的决心和力度。
今年,宁德时代更是放出重磅消息,计划在两年后实现固态电池量产。这一消息犹如一颗“定心丸”,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除了宁德时代,国内其他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也各有建树。国轩高科在2025年持续加大在固态领域的投入,今年5月宣布实验生产线搭建完成,即将进入预量产阶段,并开始装车路测。据报道,其推出的“金石”电池良品率已经达到90%。
政策层面也为国产固态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5年4月,工信部发布文件,明确要推动固态电池标准子体系建设。随后,工信部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的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全固态电池前沿技术研究。政策的扶持让企业在进行研发和量产时更有底气。
从数据上看,我国在固态电池全球专利申请量中占比达36.7%,近5年年均增长20.8%,增速位居全球第一。由此可见,在固态电池领域,中国企业并未落后,反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