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张琳在过去几年里一直被语音转文字工具折磨得苦不堪言。用苹果自带的语音备忘录记录会议时,机器总是分不清不同发言人的声音,背景噪音还会完全盖过人声。整理一小时的会议录音,往往需要花费两倍的时间。采访达人时,她不得不一边听录音一边逐字打字,经常听到一半就忘记前面说了什么。更让她头疼的是和老家母亲通电话,母亲的四川方言总是被转成乱码,那些带着温度的叮嘱变成了一串看不懂的符号。
直到朋友向她推荐了听脑AI,这款工具彻底改变了她的工作方式。用了一段时间后,张琳发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语音转文字工具,而更像是一个会整理、会提炼的智能助理。她现在逢人就推荐:"它把我的录音笔变成了会思考的大脑。"
最让张琳惊艳的是听脑AI的实时录音功能。在一次部门季度目标会议上,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开了这款工具。屏幕上,文字随着发言同步出现,更神奇的是每段话前都自动标注了发言人姓名。张三提出的用户留存率目标,李四提出的运营资源需求,甚至连实习生小吴轻声说的数据跟踪任务都被准确记录下来。会议结束时,她直接将整理好的文字发到群里,同事们都惊讶地问:"你是不是提前准备好了发言稿?"这让她想起以前用其他工具时,转出来的文字就像一团乱麻,要花大量时间重新梳理谁说了什么。
智能会议纪要功能更是解决了她的一个大难题。过去整理会议纪要是个耗时耗力的过程:先听录音,再标记重点,然后把零散的信息拼成结构化文档,最后检查待办事项。现在只需点击"生成纪要",十秒钟就能得到一份完整的会议文档,包含会议主题、参会人员、关键结论,甚至自动将各项需求和截止时间归类到待办事项中,并用红色标注提醒。上周她把这份纪要发给领导,得到的回复是:"这是我见过最清晰的会议记录,不用修改了。"
对于经常采访跨境博主的张琳来说,多语言和方言识别功能解决了她的两大困扰。在一次与日本客户的线上会议中,对方用日语发言,听脑AI不仅实时转成了中文,连"需要调整产品包装尺寸"这样的专业术语都准确无误。会后,她只需点击"日语转中文",就能得到一份准确的翻译文档,省去了在不同翻译软件间切换的麻烦。更让她感动的是方言识别功能,母亲的四川口音现在能被准确转写,"少熬夜""多喝温水"这样的叮嘱终于不再是一串乱码。她把这些文字存进备忘录,想母亲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感觉比听语音更有温度。
AI问答和创作功能则把零散的录音变成了有价值的创作素材。在采访一位达人关于用户留存策略时,她录了一个多小时的内容。以前要从中找出关键点,需要反复听录音并做笔记。现在她只需问听脑AI:"帮我提取采访中提到的用户留存策略",两秒钟就能得到相关内容,还标出了重点。更厉害的是,当她想把这个话题写成公众号文章时,AI直接帮她生成了大纲:用实际案例吸引读者,分点阐述关键策略,最后提供可操作的步骤。这相当于把原始素材直接变成了可落地的创作框架。
这些强大功能的背后,是多项先进技术的支撑。双麦克风降噪技术让咖啡店的背景噪音被有效过滤,只保留清晰的发言内容。DeepSeek-R1技术将专业术语的识别准确率提升到了95%以上,再也不用担心"转化率"变成"转华率"。动态增益调节功能则能自动放大音量较小的发言,确保每个重要信息都不被遗漏。
现在,张琳几乎在所有需要记录和整理的场景中都使用听脑AI。部门会议、客户洽谈、行业论坛,无论是十人的小会还是百人的大会,她都能边录音边得到整理好的文字记录。每周两次的达人采访也变得轻松,采访结束后立即就能拿到文字稿,再用AI问答提取重点,一小时就能完成文章大纲。走在路上突然想到的创意灵感,她也会立即用手机录音转成文字保存。和日本客户开会、与四川母亲通话、和广东同事讨论项目,语言和方言的障碍都被轻松跨越。
使用听脑AI的半个月里,张琳明显感受到了效率的提升。以前整理录音和文字要占去30%的工作时间,现在这个比例降到了10%以下。上个月她多完成了两篇公众号文章,粉丝增长了1.2万。有一次帮朋友整理会议纪要,原本需要两小时的工作,她两分钟就完成了,朋友开玩笑说要包她的咖啡钱。
更重要的是,这款工具让她能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内容创作本身。以前她总是被繁琐的整理工作困扰,现在可以专注于如何把采访内容写成读者喜欢的文章,如何拍摄更有共鸣的视频。上周她用听脑AI整理了一篇关于职场焦虑的采访,然后根据AI生成的大纲加入自己的案例,写出的文章阅读量突破了10万。如果是以前,光是整理采访内容就要花上三小时,根本没时间考虑如何让文章更有感染力。
在张琳看来,真正好用的工具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真正理解用户的需求。听脑AI知道用户开会时想分清发言人,所以开发了发言人区分功能;知道整理纪要时想节省时间,所以提供了智能结构化;知道采访时想提取重点,所以加入了AI问答。它不是机械地把语音转成文字,而是帮助用户把录音变成有价值的内容。
现在张琳的手机里,原来的语音备忘录已经被她"打入冷宫"。毕竟,有了能帮忙整理、提炼、创作的智能助理,谁还会用只会转文字的工具呢?昨天她和朋友聊天时谈到了内容创作的瓶颈,听脑AI不仅准确转录了对话,还自动标记出了"找选题的三个方法"。她直接复制这段内容,写成了今天这篇文章的开头。连写作素材都帮忙准备好了,这哪里是工具,分明就是内容创作者的最佳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