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浙大校友领衔!华人团队获巨头投资,具身智能赛道再掀热潮

   时间:2025-09-21 17:21:55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机器人领域近日迎来一笔重磅融资——初创企业Dyna Robotics宣布完成1.2亿美元A轮融资,公司估值突破6亿美元。本轮融资阵容堪称豪华,英伟达、亚马逊、三星、LG等科技巨头悉数入场,领投方为专注于机器人赛道的投资基金Robostrategy,CRV、First Round Capital等机构跟投。值得注意的是,这家成立仅一年的企业,半年前刚以超20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开启征程,当时估值尚不足1亿美元。

支撑这家企业快速崛起的,是一支由三位华人联合创始人领衔的顶尖团队。CEO林登·高自幼随父母移民美国,商业嗅觉敏锐;CTO杨世远出身杭州,从浙大电子工程系到UCLA计算机硕士的学术轨迹,为其奠定了深厚技术底蕴;首席科学家贾森·马则是宾夕法尼亚大学GRASP实验室走出的学术明星,曾在英伟达、meta、谷歌DeepMind主导多项机器人基础模型突破。团队核心成员多来自哈佛、MIT、伯克利等名校,以及谷歌、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形成“学术+工程”的黄金组合。

技术突破是Dyna Robotics赢得资本青睐的关键。今年4月,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可商业落地的灵巧操作基础模型DYNA-1,该模型突破传统指令式编程,通过环境数据输入实现机器人自主学习。在餐饮场景中,双机械臂可协作完成餐巾折叠、三明治组装;在健身中心,机械臂能精准分类整理毛巾;在洗衣房,系统可自动识别衣物类型并完成分拣。这种“从实践中学习”的模式,与英伟达CEO黄仁勋提出的“物理AI”理念不谋而合——让机器通过与真实世界的交互获得智能进化。

资本市场的热情折射出机器人产业的爆发态势。PitchBook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机器人行业融资额达121亿美元,其中具身智能(Embodied AI)成为核心赛道。行业分析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两大瓶颈:硬件端成本高企、结构未定型;软件端“大脑”智能不足。Dyna Robotics选择从固定机械臂切入商业场景,通过解决餐饮、物流等领域的具体问题积累数据,这种“渐进式创新”策略被认为更符合产业规律。

英伟达的重注布局尤为引人关注。作为Dyna Robotics本轮融资的重要参与者,英伟达看中的不仅是技术协同,更是对“物理AI”生态的完善。黄仁勋近期投资动作频繁,2024年英伟达完成约45笔投资,培育出40家独角兽企业。其战略清晰可见:通过算力层(GPU)、仿真层(Isaac Sim)、数据层构建基础设施,将硬件本体商、场景运营商、算法团队编织成商业网络。例如,英伟达与宇树科技合作开发人形机器人R1,利用Isaac Sim训练动作库;与银河通用共建智慧药房,其搭载Thor芯片的Galbot机器人已签约超百家药店。

华人科学家正在重塑全球AI格局。Dyna Robotics的全华人创始团队并非孤例,马斯克xAI第四代产品发布会上,核心研发团队中华人占比近80%;meta为引进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庞若鸣,开出2亿美元天价合约;谷歌引进的视觉识别专家何恺明、英伟达破格提拔的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均来自中国。联合国工发组织报告显示,全球百大AI科学家中65人具有中国背景,其中50人任职于中国机构。斯坦福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更指出,中国在AI专利总量上占全球69.7%,2023年专利数同比增长29.6%。

这种趋势背后,是大模型技术范式变革带来的机遇。相较于传统AI研发,大模型训练更依赖工程师的效率、稳定性与创新能力。曾在meta和OpenAI任职的华人工程师透露:“华人团队能同时实现快速迭代、低故障率和突破性创新,这是科技巨头争抢的核心原因。”从Dyna Robotics的机械臂到xAI的语言模型,从宇树科技的表演机器人到银河通用的药房助手,华人技术力量正在构建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现实的桥梁。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