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维修机构iFixit近日对苹果新款iPhone Air进行了深度拆解,发现这款以超薄机身著称的设备在内部结构设计上做出了重大调整。通过Lumafield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工程师们确认苹果将主板、处理器等核心元件集中整合至摄像头模组区域,形成名为"plateau"的独立功能区。这种创新布局不仅为电池和显示屏腾出了宝贵空间,更通过结构优化提升了设备的抗压性能,即使放在口袋中受到挤压也能保持结构完整。
在电池设计方面,苹果采用了带金属外壳的新型电池单元。维修人员发现,只需拆卸USB-C接口旁的几颗五角螺丝,就能轻松取下后盖玻璃。虽然闪光灯和麦克风的柔性排线会形成轻微阻碍,但移除固定支架后即可接触电池按压式连接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款12.26Wh容量的电池与MagSafe外接电池完全兼容,两者可随意互换使用。苹果此次改用双胶条断电脱粘工艺,在保持拆卸便利性的同时确保了电池固定的可靠性。
USB-C接口延续了模块化设计理念,但受限于超薄机身的内部空间,更换难度有所提升。维修团队需要先处理Taptic Engine线性马达的固定支架,再拆卸特定位置的十字螺丝,最后清除部分柔性粘胶才能完整取下接口。尽管苹果通过3D打印技术将元件尺寸压缩到极致,但接口仍保持标准化连接方式,这暗示着苹果可能采用了预制标准组件而非完全自主开发。
核心元件的集中布局在拆解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维修人员发现,前置摄像头模组的按压式连接器将主摄像头牢牢固定,而上部边框处一颗被逻辑主板遮挡的隐蔽螺丝,迫使工程师必须先移动主板才能继续操作。在剥离摄像头背面的一根微型柔性排线后,团队才得以接触摄像头组件。逻辑主板采用双层设计,表面覆盖屏蔽层,内部集成了全新的C1X调制解调器、N1芯片,而A19 Pro处理器则延伸至"plateau"区域。
在机身强度测试中,iFixit发现移除所有支撑组件后,设备的抗弯折能力显著下降。问题根源并非钛金属材质本身,而是天线贯穿件的设计缺陷——该部件在机身顶部和底部引入了塑料元件,将钛金属框架分割为三个独立部分。不过在实际使用状态下,这些结构弱点被充分缓解,设备仍能保持足够的抗压性能。工程师用刀片分离屏幕时未造成损坏,但钛金属边框出现了轻微划痕。
从维修便利性综合评估,iPhone Air获得了7分(满分10分)的临时评分,与iPhone 16持平。轻量化设计得益于电池(占总重量28%)、钛金属机身和玻璃后盖的优化组合。虽然电池容量较前代有所缩减,但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实际续航表现反而更优。不过更小的电池容量可能增加充电次数,加速电池老化。苹果采用的"双向拆卸系统"简化了维修流程,虽然零部件配对机制仍存在,但限制程度已有所放宽。结合备件供应和维修手册公开的承诺,这款设备的维修友好度达到了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