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跨越世纪的科学诗篇:杨振宁的物理人生与家国情怀

   时间:2025-09-22 18:32:09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清华园照澜院的“归根居”内,百岁高龄的杨振宁仍保持着深夜工作的习惯。病床旁的平板电脑上,学术论文的引用次数已突破三万次,这个数字背后是半个多世纪的科学传奇。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时,这位跨越世纪的物理学家用“立功立德立言”六个字概括,并坦言“非常中国式的”。

1922年生于合肥的杨振宁,童年记忆里满是战火纷飞的场景。七岁时随家人逃往昆明,途中租住的房屋被日军炸毁,他用铁锹从废墟中挖出几本英文教材。这段颠沛流离的经历,在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仍被反复提及——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不仅颠覆了物理学界百年认知,更让这对年轻学者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实验室里,费米教授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杨振宁是我见过最具创造力的头脑。”在导师指导下,他仅用两天就完成了被泰勒教授称为“最短最优博士论文”的研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草地上,常能看到他与李政道边散步边用手指在空中演算的场景,奥本海默称这是“最令人欣喜的学术画面”。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的诞生,标志着现代物理学进入新纪元。这项与米尔斯合作的理论,不仅统一了电磁力、弱力和强力三种基本相互作用,更成为后续数十个诺贝尔奖研究的基石。富兰克林学会将其与牛顿、麦克斯韦的成就相提并论,丁肇中则直言这是“堪比相对论的里程碑”。

尽管在学术领域取得至高荣誉,杨振宁的人生轨迹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1971年首次回国访问时,他在中科院大声宣读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历史依据;为筹建科大少年班,他发着高烧驱车两小时前往纽约演讲;面对大型粒子对撞机200亿美元的预算,这位理论物理学家坚定反对:“这不是当前中国科学发展的优先方向。”

在个人生活方面,杨振宁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洒脱。与翁帆相差54岁的婚姻引发诸多议论,但他始终专注于学术研究。百岁生日时,清华大学赠送的黑色大理石立方体上,镌刻着他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13项重大贡献,以及杜甫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晚年的杨振宁开始频繁提及“时间”这个物理概念。当看到西南联大时期的同学许渊冲临终前寻找接班人未果,当得知合作过的物理学家们相继离世,他在给老友的信中引用毕加索的话:“我们要赶快,相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即便如此,百岁高龄的他仍在病床上通过平板电脑审阅论文,为清华引进顶尖科学家出谋划策。

对于理论物理的未来,杨振宁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他将爱因斯坦时代称为黄金时代,自己经历的称为白银时代,而当下则是青铜时代。在2019年与学生交流时,他用英语直言“The party is over”,认为高能物理的盛宴已过。这种务实态度,与他年轻时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奇妙呼应。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组委会这样评价:“站在科学与传统交叉点的惊才绝艳者,贡献给世界的深奥理论少有人懂,奉献给祖国的赤子之心人人可见。”物理学家戴森的比喻或许更为生动:杨振宁如同翱翔雨林之上的飞鸟,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林间穿行。

如今,这位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战逃亡、诺贝尔荣耀、国籍争议的世纪老人,依然每天在清华园里拄着拐杖散步。当被问及还有什么未了心愿时,他指着立方体上的贡献列表说:“希望年轻人能越过这道墙,看到更远的风景。”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