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科普达人线上线下齐发力:用趣味与专业,播撒科学探索的种子

   时间:2025-09-24 08:05:34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互联网技术为科普工作开辟了新路径,一批活跃在网络的科普达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创新形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推动科学知识更广泛传播。三位不同领域的科普工作者,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科普的多元可能。

江苏省沭阳县的退休物理教师唐守平,将实验室搬进了网络空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三十余年的他,退休后专门租用场地搭建摄影棚,自制上百件实验教具。在"摩擦章鱼"实验中,他通过反复测试数十种塑料丝材质与摩擦材料组合,最终呈现出塑料丝在空中如章鱼触须般舒展的奇妙效果。这种将抽象物理概念具象化的创作方式,让他在短视频平台收获大量关注。如今,他不仅在线上更新"趣味物理实验"系列视频,更带着装满七座车的实验器材走进校园、社区,让孩子们亲手操作仪器感受科学魅力。"看到孩子们眼睛发亮的样子,就知道科学的种子已经种下。"唐守平说。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则把蔬菜大棚变成了科普课堂。三十多年来持续向农民传授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他,2023年开通短视频账号后迅速成为"蔬菜卫士"。面对网友提出的"番茄灰霉病怎么治"等问题,他制作详细讲解视频并提供解决方案。当看到农户根据他的指导成功防治病害并分享丰收照片时,李宝聚深刻体会到新媒体的传播力量。针对"紫外线灯检测农残"等网络谣言,他带领团队及时发布辟谣内容,用科学实验还原真相。从最初对着镜头紧张讲解,到现在手持手机在田间自然拍摄,李宝聚的科普视频越来越生动,也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关注农业领域。

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张辰亮,以"无穷小亮"的身份在网络走红。这位从小观察昆虫的科普达人,将专业积累转化为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在"网络热门生物鉴定"系列中,他快速识别网友拍摄的动植物,用"这好像是……"的标志性开场引发模仿热潮。除了短视频创作,张辰亮还尝试将科普内容深度化,以清代《海错图》为蓝本创作的《海错图笔记》,通过古今对比的方式讲解海洋生物知识。在他看来,好的科普既要保证知识准确性,又要找到与公众的连接点。"网友问家里出现什么虫子,这样的问题同样值得认真解答。"张辰亮说,目前他正在参与自然纪录片制作,将科普触角延伸至更多领域。

从物理实验到农业技术,从生物鉴定到海洋科普,这些科普工作者用专业与热情打破知识壁垒。他们有的精心设计实验环节,有的及时澄清网络谣言,有的创新内容呈现形式,共同构建着立体化的科学传播体系。当教具碰撞声、蔬菜生长声、昆虫鸣叫声通过屏幕传来,科学正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