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高通骁龙峰会“具身智能的进化思考”对话环节中,宇树科技创始人、CEO兼CTO王兴兴就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发表了深度见解。他以技术路线图为框架,系统阐述了通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的关键路径,并揭示了当前产业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
据王兴兴透露,宇树科技团队已在今年上半年实现重要突破——机器人能够精准解析复杂指令并完成连贯动作。但这种能力仍局限于预设场景,距离真正的自主作业仍有差距。他预测,让机器人实时响应动态指令并执行任意可行动作的技术节点,最快将于今年底前攻克,最迟不超过明年上半年。
更艰巨的挑战在于环境适应性。王兴兴描绘了未来场景:当用户说出“我渴了”,机器人能自主完成从定位水杯到递送的全流程。他预计这种类人交互能力可能在2026至2027年实现,届时具身智能将迈入实质应用阶段。而要达到99.9%的任务成功率,并实现手机拆装等精密操作,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技术沉淀。
在技术瓶颈方面,王兴兴特别指出终端算力与功耗的矛盾。他以高端显卡为例,说明200-300瓦的功耗在小型机器人中完全不可行,不仅会快速耗尽电池,散热问题更是难以解决。为此他提出明确指标:未来通用人形机器人的终端算力功耗需控制在100瓦以内,日常运行功耗最好维持在20-30瓦水平,这为手机芯片的跨界应用提供了想象空间。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领域是机器人内部通信架构。王兴兴将线缆系统比作机器人的“神经血管”,指出工业机器人60%以上的故障源于线缆问题。他强调,通过新型通信协议和架构设计减少线束复杂度,其重要性不亚于汽车行业的电子电气架构革新,这是提升机器人可靠性的核心方向。
面对全球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路线分歧,王兴兴认为行业正处于爆发前夜。他呼吁芯片厂商、操作系统开发商和算法公司加强协作,并透露宇树科技已开源自研视觉模型及相关数据集。在他看来,从安全操作系统到统一通信协议,再到供应链体系的完善,每个环节的突破都将推动产业加速发展,这种产业链协同效应将成为具身智能时代到来的关键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