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复旦诗社到AI前沿:周文杰跨界人生,以热爱命名宇宙星辰

   时间:2025-09-24 20:37:40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发布第5卷第20号《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公告》,宣布将一颗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间的主带小行星命名为“周文杰星”。这颗以复旦大学校友周文杰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既是对其业余天文领域贡献的肯定,也见证着这位90后青年跨越语言学、天文学与人工智能的多元人生轨迹。

周文杰与天文的缘分始于大学时期的甘肃支教经历。2017年,作为复旦大学“思源计划”成员,他在肃南的夜空中被璀璨星河震撼,从此从天文“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加入复旦天文协会后,他频繁参与观测活动,用望远镜记录深空景象。2021年,通过星明天文台的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他在筛查超过16万张黑白图像后,发现了河外新星AT 2021yul。面对满是噪点的图像,他坦言:“需要的是对天文的热爱和执着,知识积累多了,自然不觉得枯燥。”

这颗“周文杰星”的发现者是业余天文学家廖熙。2017年8月,廖熙通过星明天文台半米望远镜拍摄的图像首次捕捉到该天体,2024年获得永久编号后,因其对周文杰在业余天文领域成果的认可而命名。小行星命名规则规定发现者不能自提名,这种“纯粹利他”的机制,让周文杰的贡献得以被宇宙铭记。

周文杰的学术轨迹同样充满跨界色彩。高中文理兼修的他考入复旦中文系后,通过《语言科学》课程找到专业方向。在陈忠敏教授的引导下,他沉迷于语言学的逻辑之美,大一分流时毫不犹豫选择语言学方向。为让理论落地,他大三增修高数课,大四开始辅修数据科学,读研期间才完成全部课程。这段“赶论文考试”的经历,让他掌握了跨学科思维。

在复旦,周文杰的身份远不止于学者。作为诗社社长,他与成员们“仰望星空,落笔成诗”,认为诗歌是“表达自我的万千可能之一”。他参与方言志编写,探索方言合成技术;加入星明天文台,撰写天文科普文章。在他看来,学科交叉与兴趣多元是成长的养分:“复旦赋予我自洽的能力,不必被文理标签限制,重要的是保持探索的松弛感。”

如今,周文杰在科大讯飞负责多语种语音合成研发。他将语言学知识融入技术,从音库建设到用户偏好分析,中文系所学的语音、语法知识成为核心能力。“语音合成离不开语言学的底层逻辑,就像处理复杂系统需要读懂数据。”这种思维源于复旦中文系的训练——光华楼西辅楼的实验室里,他与同学们在老师犀利提问中培养逻辑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语言材料。

从甘肃星空到AI实验室,从诗歌创作到数据建模,周文杰的轨迹印证着复旦赋予的底气:“系统专业能力让我能脚踏实地,在多元世界中走出自己的轨道。”这颗以他命名的小行星,正以4.34年的周期在宇宙中运行,如同他不断拓展的人生边界。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