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云以全栈技术升级为核心,系统展示了从AI大模型到基础设施的全面突破。此次发布标志着阿里自年初宣布All in AI战略以来,首次以体系化成果回应行业期待,其技术布局覆盖模型研发、算力支撑到应用落地全链条。
通义千问家族成为技术展示的焦点,一口气推出7款模型更新,涵盖语言、多模态、编程等核心领域。其中,Qwen3-Max作为旗舰基础模型,以36T tokens预训练数据和万亿级参数构建技术壁垒,其编程能力与工具调用效率达到行业顶尖水平。更引人注目的是Qwen3-Next架构的创新,通过动态参数激活技术,仅用3B活跃参数便实现与235B模型相当的性能,同时将训练成本压缩超90%,长文本处理吞吐量提升10倍以上。
在基础设施层面,阿里云展示了从芯片到智算集群的全栈自研能力。其自主研发的底层架构涵盖高性能服务器、分布式存储及智能网络,配合人工智能平台与模型服务系统,形成完整的AI技术生态。这种垂直整合模式使同等算力下的模型训练效率提升40%,推理稳定性提高35%,为企业用户提供更高效的模型调用体验。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演讲中明确战略定位:阿里云将作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通过"开源生态+智能算力网络"双轮驱动发展。他提出"大模型即新操作系统,超级AI云即新计算机"的判断,指出未来三年将重点构建覆盖全球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这一战略与年初宣布的3800亿元投资计划形成呼应,显示阿里在AI领域的长期投入决心。
行业分析师费天祺指出,以通义千问为代表的开源模型正在重塑中国AI生态。据Gartner调研,国内生成式AI采用率从2024年的8%跃升至43%,开源策略使中小企业能以极低门槛获取AI能力。这种技术普惠效应在阿里云百炼平台得到验证,其模型日均调用量过去一年增长15倍,反映市场对AI服务的爆发式需求。
面对AI大模型落地挑战,阿里云推出两项关键技术突破。ModelStudio-ADK开发框架打破传统Agent的预定义编排模式,支持自主决策与多轮反思能力;无影AgentBay组件则实现云上资源的动态调用,突破本地设备算力限制。在具身智能领域,与英伟达的合作将PhysicalAI软件栈集成至PAI平台,提供从数据预处理到机器人强化学习的全链路服务,显著缩短开发周期。
资本市场对阿里AI战略给出积极回应,港股股价当日上涨9.16%。这种市场信心源于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的双重验证:从模型性能的指数级提升,到基础设施的成本优化,再到Agent、具身智能等场景的实质性进展,阿里正构建起覆盖技术层、平台层、应用层的完整AI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