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这位以低调著称的“中年码农”,在2025年云栖大会上以一场20分钟的演讲,首次系统性地阐述了其对人工智能未来的战略布局。这位极少公开露面的技术派掌门人,用“Token就是未来的电”这一比喻,勾勒出阿里巴巴在AI时代的雄心。
作为阿里巴巴首位程序员,吴泳铭的技术基因深刻影响着战略选择。他执掌阿里云后,力排众议推行“公共云优先”战略,主动收缩项目制订单,转而构建全球云计算网络。这种转型在初期遭遇质疑——2023年阿里云收入增速曾跌至2%,但两年后增速回升至26%,验证了其前瞻性判断。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他坚持通义千问开源,推动模型成为全球下载量最大的开源项目,衍生模型数量突破17万。
面对行业对“杀手级应用”的追问,吴泳铭提出颠覆性观点:生成式AI的价值不在于创造超级APP,而在于重构数字与物理世界。他设计的AI演进路径包含三个阶段:从“学习人”到“辅助人”,最终迈向“自我迭代”的超级人工智能(ASI)。为跨越物理世界数据获取的门槛,阿里巴巴正推进三年3800亿元的AI基建计划,预计2032年全球数据中心能耗将较2022年提升10倍。
在组织变革层面,吴泳铭展现出强硬执行力。上任初期即剥离非核心业务,亲自兼任阿里云董事长,推动资源向AI与云业务集中。这种聚焦策略在资本市场获得回报:2025年一季度阿里股价涨幅超75%,华尔街估值模型中“技术与算力”权重显著提升。技术突破方面,通义大模型实现7连发,在多模态、深度推理等领域取得领先,服务中国九成大型银行及全球九大手机品牌。
全球AI竞赛中,阿里巴巴选择与谷歌类似的“全栈自研”道路,在芯片、云平台、基础模型三个层面垂直整合。这种战略在汽车行业已见成效:阿里云支撑95%中国车企智能升级,通义灵码服务70%车企。正在打造的AI超级计算机,将实现基础设施与模型的协同创新,为ASI时代储备算力。
从程序员到战略家,吴泳铭的转型轨迹折射出中国科技企业的进化路径。他穿梭于杭州三大总部间的身影,恰似阿里巴巴在电商、云服务、AI三大战场间的战略腾挪。当行业仍在讨论AGI时,这位技术掌门人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一个通过“vibe working”实现人机高效协同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