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面膜作为美妆行业的“现象级”品类,以惊人的增长速度缔造了行业神话。然而,如今这个超级品类却深陷低价漩涡,供需失衡、头部品牌震荡、平台格局重构,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价格战”正在上演。
据美修大数据显示,面膜市场的供需矛盾已达到临界点。截至目前,共有超过2.6万个品牌推出11万+SKU面膜产品,同质化竞争导致行业陷入“内卷”困局。头部品牌中,美即、敷尔佳、悦诗风吟等昔日巨头相继失速,甚至退出市场。与此同时,平台格局发生剧变——抖音、拼多多凭借极致性价比优势,面膜销量超越淘宝天猫,低价策略成为市场主导。
这场消耗战中,面膜品类陷入“价格下降→利润压缩→用料越差→更低信任→价格进一步下探”的恶性循环。一旦生态链彻底崩塌,整个行业将面临系统性风险。然而,危机往往孕育着转机,面膜品类的下半场,正迎来价值重构的关键拐点。
面膜市场的“降温”迹象,从新品备案数据中可见一斑。近10年,面膜品类推新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16-2020年,每年新品数不超过3000个,整体平稳;2021年,备案数飙升至1.3万+,同比增幅达293%;2023年达到顶峰,全年备案数超2.6万件。然而,2024年新品数同比下跌4.4%至2.5万件,2025年1-8月更是同比下滑19.3%至1.4万件,下滑态势持续加剧。
品牌端布局逐渐趋于冷静。热门品牌TOP10中,近三年面膜备案数复合增长率为负数的品牌占比达八成,其中薇诺娜跌幅最大,复合增长率为-25.46%;雅诗兰黛自去年起未再推出任何面膜新品,香奈儿、自然堂今年备案数亦为零。面膜数TOP10品牌中,泊泉雅、透蜜等品牌备案数从双位数跌至个位数,市场萎缩态势明显。
面膜曾是品牌溢价能力的象征、渠道增量的保证,如今却沦为满减赠品,在同质化竞争中不断透支价值与信任。专业面膜品牌中,美即因“闭店”退出市场,敷尔佳增长乏力,头部品牌集体失速,折射出行业深层的结构性矛盾。
在国货崛起的叙事中,面膜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时可见的功效降低消费者信任门槛,渠道红利加速品类扩散,分销利益设定合理驱动低决策门槛与高毛利,消费者教育成功,工艺技术升级,促使面膜成为时代红利型品类。面膜以舒适的体验和即时效果,成为消费者“护肤升级”的首选入口,吸引了大量资本和品牌入局。
典型如珀莱雅,2019年推出的“黑海盐泡泡面膜”在头部主播助力下,一举成为当年7月淘宝和天猫全网护肤品品类销量第一。然而,爆品效应引来大量模仿者,价格更低、功效宣称更显著的产品充斥市场,珀莱雅销量高开低走,最终选择切入抗衰精华赛道,重构品牌护城河。
面膜的衰落轨迹,背后是复杂的市场逻辑。产品同质化成为行业通病,爆品出现后,市场上很快涌现出概念相同、成分照搬且价格更低的产品,导致“李鬼”泛滥,“李逵”难敌。价格战愈演愈烈,品牌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降价促销,陷入畸形竞争。以2025年1-6月抖音面膜GMV TOP10品牌榜为例,过半品牌的明星面膜单片价格跌至个位数,GIK的明星面膜单品低至1.8元每片。
信任透支是另一大症结。当一盒宣称富含多种知名成分、天然膜材、靶向渗透的面膜,仅售9.9元时,其质量可想而知。某代工厂负责人透露,目前行业100盒的订单都有人做,可现货、可订制品牌,质量参差不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消费者信任崩塌,面膜逐渐成为引流工具和凑单赠品。
然而,面膜仍是一门好生意。据诺斯贝尔联合用户说发布的《2025中国面膜市场创新与全球消费趋势报告》,面膜品类正以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稳健增长,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扩张至400亿美元,其中中国面膜市场规模将突破1464.2亿元。面膜作为长红品类,是中国品牌和供应链引领全球市场的典范,尤其在面贴膜领域处于领导者地位。
如何跳出存量博弈,成为行业面临的难题。业内人士建议,可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打造“首个”心智,如珀莱雅首推泡泡面膜、美即首创单片销售模式、敷尔佳开创“医美面膜”,率先抢占用户心智高地;其二,价值创新,聚焦让产品超越“功能载体”,成为连接技术、文化与情感的“美学符号”,融入科技力、情绪共鸣与可持续理念,走向人群、场景与功效的精细化发展;其三,高端化,面膜价格带呈现两极分化,抖音、淘宝天猫两大平台的贴片面膜核心价格区间均为100~300元,占平台约40%市场份额,高端化已是必然趋势。
高端面膜市场不断迎来新玩家。范冰冰凭借“海葡萄凝水保湿面膜”“VC大桔美白面膜”等大单品,跻身“2025年1-6月抖音面膜GMV TOP10品牌榜”第9名;林清轩不久前正式入局,推出新品「油绷带V脸」面膜,试图用高品质产品让消费者重新认识面膜的价值。2025年,面膜市场迎来高端化序幕的开启,行业正式步入以价值重构为核心的下半场,唯有跨越品牌升级与产业洗牌的寒霜,才能拿到下半场牌局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