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技术为王还是体验至上?大疆与影石“互为攻守”的影像之战

   时间:2025-09-25 01:04:47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科技领域,当一家企业将自身业务在特定赛道做到极致,往往会成为该赛道的代名词。例如,百度与“搜索”紧密相连,淘宝成为“购物”的象征,苹果代表着一种审美与消费身份,而大疆则让人们对“天上能做什么”有了全新想象。大疆成功之处在于,它将原本属于科研和专业影视领域的空中影像技术,以普通人能够掌握的形式推向大众,使“会飞的相机”成为现代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品牌即范式”的影响力,不仅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后来者指明了方向。众多企业进入大疆所在的领域后,迅速分化为两类:一类模仿其供应链、工程化思维和价格策略,试图以更高性价比抢占市场份额;另一类则选择差异化路径,通过独特的用户体验和软件能力开辟新市场,追求“不同的飞行”。

影石便是后者的典型代表。创始人刘靖康在学生时代就因破解红衣教主手机号而声名鹊起,毕业后带领团队创立影石,仅用十年时间便成功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全景相机领域的领军者。这段发展历程堪称一段快速崛起的商业传奇。

随着影石和大疆的业务边界逐渐重叠,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大疆将无人机的硬件、飞控和影像技术延伸至地面设备,进军全景相机市场;影石则将全景相机的“先拍摄、后取景”理念应用于飞行平台,推出能够一次性采集完整球形视野的全景无人机。这场竞争不仅是产品的较量,更是工程思维与场景化思维两种路线的碰撞。

大疆内部推崇“工程师文化”,强调对产品本身的极致追求。这种文化在大疆系创业者的产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拓竹科技将无人机上的陀螺仪防抖、激光雷达检测等技术应用于3D打印机;物种起源创始人林源则发现无人机技术可应用于吹风机领域。

相比之下,影石更注重从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和需求出发。其Ace Pro 2运动相机街拍套装的设计灵感源于摄影爱好者自行3D打印外壳和手柄的行为;与徕卡合作的滤镜以及为摩托车骑行爱好者新增的“车牌打码”功能,均基于对用户特定场景的深入洞察。

产品哲学的差异导致两家公司在产品路线上做出不同选择。大疆倾向于在新品上将功能做到极致后再推向市场;影石则更注重产品的趣味性和易传播性,追求更快的迭代速度。长远来看,这场竞争的赢家将是既能提供可靠产品,又深刻理解用户需求的企业。此前,大疆在行业中几乎没有真正的对手。

在工程学领域,产品经理常被视为“翻译者”,负责将市场需求转化为可实现的工程任务。技术背景的产品经理擅长提出可量产且可靠的解决方案,但在理解“为何实现”和“为谁实现”方面可能存在不足;而具有摄影或创作背景的产品经理则更善于发现使用场景中的痛点。

以汽车工业为例,亨利·福特通过流水线降低制造门槛,使汽车进入普通家庭;而阿尔弗雷德·斯隆领导的通用汽车则强调“为每一个钱包与用途打造一款车”,通过品牌和功能细分满足不同需求。影石的策略类似于影像界的“福特革命”,致力于降低创作门槛,通过内容玩法将产品转化为普通人记录生活的工具,让复杂功能变得“人人可上手”。

刘靖康曾表示:“我们不做与别人差不多、价格减半的产品,而是要做价格相近甚至更高,但用户认为极具性价比的产品。”影石的核心理念仍然是创造新产品,而非单纯为了生存而赚钱。在守成与创新之间,影石试图找到平衡点。

影石团队中一位摄影师出身的产品经理引发了广泛讨论。正是由于具备丰富的摄影实践经历,这位产品经理能够从真实创作痛点出发,定义出更具“人性化”和“即时愉悦感”的产品。相比之下,大疆的产品经理团队背景更偏向技术侧。

大疆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产品经理时代”中,赵涛来自机械嵌入式团队,陶冶拥有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流体力学博士学位,周谷越在高中时期便在机器人和信息竞赛中崭露头角,主导研发Phantom 2 Vision的王铭钰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技术背景的产品经理专注于解决“如何实现”的问题,但在“为何实现”和“为谁实现”方面可能存在盲区。

部分用户和评论者指出,大疆近期一些产品(如某些运动相机和无人机型号)存在“过度技术化”倾向,添加过多专业模式却忽略基础操作的流畅性,为了追求硬件指标牺牲了部分用户体验。例如,大疆的全景相机Osmo 360需要用户到售后更换镜头镜片,而影石的产品支持用户自行更换。

尽管如此,大疆的Pocket 3却成为近年来最成功的产品之一。其产品经理Matt发现手机摄影和专业相机之间的市场空白,抓住非专业摄影人士的影像记录需求,通过一键切换横竖屏、智能跟随功能优化、便携性与画质的平衡等设计,赢得了大量用户。截至目前,Pocket 3总销量突破一千万台,去年营收接近200亿元。

Matt虽然没有“职业摄影师”的头衔,但他在多个访谈中强调自己“就是产品的第一批用户”,并详细描述了在旅行、家庭记录、Vlog等场景下的实拍体验。这表明,组建混合型团队,让技术人才负责解决“如何实现”,让熟悉用户场景的人才回答“为何需要”,可以避免纯粹技术导向或纯粹用户导向的局限性。

作为全景相机和运动相机市场的领导者,影石在细分市场占有率接近七成。过去几年,其营收从2022年的20.41亿元增至2024年的55.7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65.25%。然而,2025年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为5.2亿元,同比仅增长0.2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92亿元,同比微增0.06%,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状态。

面对品类规模和利润天花板的限制,影石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从“类别冠军”转向“平台型增长”成为必然选择。这正是影石跨界无人机领域的关键动因:通过软件与内容能力,将全景影像的创作范式扩展到空中,创造新的场景和付费点。

然而,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在经历高速增长后已进入成熟期。市场增速从此前的高速回落至个位数增长,据证券时报调研,消费级无人机全球出货量增速已跌至5%左右,远低于2020年25%的水平,换机周期由1-2年延长至3-5年,市场明显进入平台期。

尽管大疆通过不断的产品迭代保持领先,但增量空间仍有限。大疆路演明确表态“消费级市场可能接近饱和”。与此同时,影石与大疆的生存焦虑形成了一组有趣的对比。汪滔对影石保持警惕,因为两者核心业务重叠度很高,是避无可避的竞争者。

刘靖康对此有清醒认识:“我们今天最大的不幸是赛道上有个大疆,但最大的幸运也是赛道上有个大疆。”他表示,面对大疆这种级别的对手,能够生存下来并不断创造新东西,远比成为另一个大疆更激励他。

资本市场的反应印证了这一点。当影石推出“先飞行后取景”的全景无人机Antigravity A1时,资本为一个清晰的成长故事买单,股价出现明显反应,公众关注度也随之提升。与此同时,媒体和消费者对影石的期待呈现两极化:有人期望一场真正的颠覆,有人则认为影石可能被大疆“吸收”。

影石以360度全景技术为核心差异点切入无人机市场,这是大疆过去未涉足的领域。但大疆的优势在于供应链议价能力和规模化执行能力,以及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上的严苛。对供应链的掌控让大疆能够推出许多高性价比产品。例如,同行旗舰运动相机定价2698元,而大疆的OSMO Action 4和OSMO Action 5 Pro售价始终比同类产品更低。

影石虽然在算法、产品体验和创意玩法上具有优势,但在飞控、动力、长期耐用性和大规模售后方面仍需提升。这不是简单的“谁强谁弱”的问题,而是一场关于“补短板”和“放长板”的长期竞争。

诸多迹象显示,大疆将在今年底推出首款全景无人机。该产品最早于2022年内部立项,目前已进入排产期。此前,影石创新刚刚推出全景无人机影翎A1,杀入大疆占据70%以上份额的消费无人机赛道。某种程度上,A1被视作对大疆的一种回应,而大疆于7月间推出的Osmo 360全景相机则直接攻入影石的基本盘,价格比竞品便宜约300元,侵略性十足。

对刚刚跨界的影石来说,想要在无人机的天空中飞行,仍需面对大疆从全景相机到无人机的全产业链布局和系统级研发能力的挑战。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内容创作门槛的降低,用户对影像内容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局限于简单记录,而是更加注重创造、分享与互动。

在此背景下,传统固定视角相机难以满足用户对自由表达的追求,全景相机逐渐从小众极限运动爱好者的工具演变为大众用户的“创意生产力”工具。这种新型影像创作工具具有体验至上、个性化与圈层化、典型的UGC(用户生成内容)工具特征,以及积极融合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特点。

尤其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是其“先拍摄后构图”的功能,大幅拓宽了创作自由度,降低了拍摄的技术门槛。这种“解放用户双手,赋能创作”的理念,精准契合了Z世代等新兴消费群体的偏好。从技术层面看,全景成像依赖鱼眼镜头和先进的拼接算法,其核心是基于计算机视觉中的“结构从运动”原理,实现360度画面的无缝融合。

影石作为2015年成立的后起之秀,敏锐捕捉到全景相机这一细分市场,并依靠“单点突破”的打法实现高速成长。如今,大疆以进攻者姿态进入全景领域,通过与哈苏的战略合作快速吸收传统光学优势,以电影级专业设备、航拍系统等领域的长期布局实现后来居上并非没有可能。

Osmo 360从宣发到落地核心突出“画质优先”,以1.2亿像素传感器、8K高帧率拍摄以及10bit D-Log M专业色彩标准,向影石展现了硬件性能与影像技术优势。数据显示,该产品上市一个多月销量已突破2万台,以入门款2999元售价计算,单渠道销售额即超过6000万元。

在技术路径上,大疆更注重传感器和算法层面的硬件优化,强调前端拍摄能力;影石则坚持以用户为导向,聚焦于后期处理的AI增强,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剪辑功能,体现出鲜明的“用户中心设计”理念。然而,与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积累十余年的飞控、动力等核心技术相比,影石在硬件基础上仍存一定不足。如何持续发挥软件优势、突破硬件瓶颈,成为影石未来发展的关键挑战。

无论是大疆还是影石,其下一代发展方向均指向AI与相机系统更深层次的结合,甚至进一步拓展至机器人协同应用。这一趋势不仅将重新定义影像创作的方式,也有望推动整个行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持续演进。

这场竞争可能围绕“硬件极致化”与“体验场景化”两个方向展开。同时,AI与影像的结合(如智能剪辑、场景识别)也可能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影石和大疆Pocket 3的例子表明,产品经理是否需要“行业出身”或许并非绝对,但对用户场景的深度共情和能力却是不可或缺的。

考虑到当前的社会图景和趋势人心,公众乐于在消费电子领域看到巨头和小巨头之间的对决。但在无人机这个高度成熟的市场,这种对决意味着巨量的资源投入,甚至关乎命运的风险。更为激烈的竞争图景正在加速铺开。以吸尘器、扫地机起家,凭借高速数字马达与智能算法站稳脚跟的追觅,也已将触角伸向空中影像领域。

8月底,追觅正式释放信号进军无人机领域,无人机研发团队组建同期,旗下影像品牌“光子跃迁”在IFA展首度亮相,并展示了其首款运动相机,直接切入大疆和影石所在的高阶市场。考虑影石在招股意向书中曾提到的:公司消费级智能影像设备新品推出周期在半年至一年,整体生命周期约为一年至一年半。可以预见,这场涉及多家企业的智能硬件竞争会比大众想象中来得更快,也会更激烈。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