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电商领域,一场规范化治理的变革正悄然展开。市场监管总局在近期召开的直播电商监管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经过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已进入法制审查阶段,预计不久后将正式落地实施。与此同时,两项国家标准《直播电商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和《网络交易合规数据报送规范》的起草工作也在加速推进,标志着直播电商行业即将告别野蛮生长,步入规范化发展的新轨道。
直播电商近年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等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该行业商品交易总额(GMV)突破4.5万亿元大关,占据网络零售总额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贡献了电子商务领域八成的增量,用户规模更是达到6亿人左右。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直播电商作为新兴消费模式的强劲动力。
然而,行业的迅猛扩张也伴随着诸多乱象。虚假宣传、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频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场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24年12315平台接收的直播带货相关投诉举报数量高达40.2万件,同比增长近两成,凸显了行业监管的紧迫性。
针对这些乱象,即将出台的《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被视为构建长效治理机制的关键举措。该办法首次明确了直播电商平台、直播间运营者以及营销人员等各方主体的责任,有效解决了以往责任划分不清导致的推诿现象。同时,通过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和信用监管手段,实现了监管从分散到系统的转变,填补了行业监管的空白。
在细化责任的同时,《办法》还详细列出了不履行法定义务的具体情形及相应的处罚依据。这一举措不仅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也为合法经营的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减少虚假宣传、假货等乱象,进一步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办法》还对直播电商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台需完善风险控制、资质审核等制度,建立全链路追溯和跨平台黑名单等机制。这些措施将推动直播电商监管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转变,倒逼行业告别野蛮生长模式,提升整体透明度和信任度。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直播电商有望在规范中焕发新的活力,为数字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