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深处传来的神秘红色信号,正颠覆人类对早期星系演化的认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在宇宙诞生后5亿至7亿年的时空深处,捕捉到数十个异常明亮的微小红点,这些被天文学家戏称为"宇宙破坏者"的天体,或将改写银河系形成史的标准模型。
2022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领衔的国际团队通过韦伯望远镜首批数据,首次发现这些直径不足银河系千分之一的微小天体。它们发出的红光强度远超理论预测,若按传统星系模型解释,其恒星密度需达到每立方光年百万颗的极端水平。"这样的星系夜空将亮如白昼,"研究成员王冰洁比喻道,"恒星排列密度是物理规律不允许的。"
最新发表于《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的论文提出惊人假说:这些红点实为"黑洞恒星"——由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巨型气体球。不同于核聚变供能的普通恒星,这些天体的能量源自黑洞吞噬物质时释放的强烈辐射。研究显示,其外围气体温度低至数百摄氏度,与低温恒星的大气层特征高度吻合。
2024年的专项观测为该理论提供关键证据。研究团队耗时60小时,从4500个遥远天体中采集光谱数据,发现编号"悬崖"的极端天体。这个距离地球119亿光年的超大质量黑洞,正以每秒吞噬数个太阳质量的速率疯狂进食,其周围形成的氢气球体直径超过3000光年。"我们观测到的红光并非来自恒星,而是这个巨型结构本身,"项目负责人安娜·德·格拉夫强调。
论文合著者乔尔·莱贾指出,这类天体可能是现代星系中心黑洞的"幼年形态"。传统理论认为星系先形成,中心黑洞随后生长,但新发现暗示黑洞可能先于星系结构出现。"就像先有发动机再组装汽车,"莱贾比喻道,"这些黑洞恒星或许是理解宇宙结构形成的钥匙。"
研究团队正计划通过测量气体密度分布验证该模型。若假设成立,这些诞生于宇宙婴儿期的"黑洞引擎",将解释早期星系为何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聚集起超乎想象的质量。正如莱贾所言:"宇宙总在准备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只是刚刚揭开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