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与阿克苏鲜丰水果有限公司在乌鲁木齐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五年内联合攻关,以“减压熏蒸保质减损技术”为核心,为新疆特色干鲜果品构建全链条保鲜加工体系,让戈壁滩上的美味跨越山海,依然保留“新疆果品特有的鲜甜”。
这项历经11年研发的“减压熏蒸保质减损技术”,终于迎来产业化落地的关键时刻。新疆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吴斌介绍,新梅怕皱、鲜杏怕烂、核桃怕哈、巴旦木怕干,这些带着戈壁阳光气息的珍馐,过去因保鲜难题难以远销。此次合作投入的1200万元技术转化费,将主要用于技术落地、产品升级和人才培养,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就像为每种果品定制专属‘保鲜舱’,这套技术通过‘共性技术、个性适配’,让不同果品的贮运损耗率进一步降低,消费者吃到的每一颗果子,都能保留果园初摘时的风味。”吴斌解释道。
看似简单的“个性适配”,背后是团队攻克三大技术难点的艰辛历程。最初,新梅喜湿、核桃喜燥的特性让共用设备成为难题。团队在实验室和企业生产一线多年跟踪监测,记录新梅在不同湿度下的品质变化,总结核桃仁哈败规律,最终建立包含200余组参数的“保鲜数据库”,实现“一套设备,调千种参数”。
传统熏蒸剂残留问题与新疆果品“天然属性”相悖,研发组通过反复试验,发现低压环境能让熏蒸剂利用率提升80%、用量减少四分之三,既实现了绿色保鲜减损,又显著延长了货架销售期,提升了经济效益。
实验室设备体积大、效率低的问题也曾困扰团队。为此,他们耗时2年改造出模块化机组,将保鲜处理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小时,单批次处理量从1吨提升至5吨,彻底打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吴斌进一步说明,针对喜燥的新疆特色果品,通过调控特定压力与温度,从果实内部解决软化问题;面对怕氧化的核桃,优化熏蒸环境,让果仁始终脆嫩不哈败。此次合作不仅“锁鲜”,更要让果品“变身”。
除了减压熏蒸技术,双方还将研发干鲜果品精深加工技术,把普通干果变成即食凉果等新潮产品。同时,挖掘果壳、果渣的价值,实现“一颗果子全身是宝”,提升产业附加值。
近年来,吴斌每年带领技术团队深入阿克苏鲜丰水果有限公司生产线工作6个月,分析企业需求,把车间变成实验室,不断进行技术改进,让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增效的经济方案。
“天山果子的纯粹风味,我们得用技术守住。”吴斌表示,希望通过五年合作,让新疆果品既保得住“天山味道”,又能在国内外市场更具竞争力,让更多人品尝到新疆好味道,也让果农的辛苦结出更丰实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