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柑橘种质创新团队近日在《Scientific Data》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完成对原始柑橘类型——兴安野橘的全基因组测序,揭示其作为黄龙病耐病资源的独特价值。这项发现不仅为柑橘抗病育种开辟新路径,更将推动我国柑橘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迈入新阶段。
研究团队负责人邓崇岭研究员向记者讲述这段"意外发现":2013年冬季,团队在猫儿山开展野生宜昌橙资源调查时,当地向导提及山中有种特殊柑橘树。循着线索,科研人员在海拔800米的密林中发现了这种叶片呈长椭圆形、果皮粗糙的野生柑橘。经形态学比对和基因组分析,确认其为原始宽皮柑橘类型,与湖南莽山野橘存在高度基因组共线性,演化历史达160万年。
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兴安野橘携带独特的抗病基因模块。在黄龙病防控实验中,该品种表现出显著抗性,为当前依赖"无病苗种植+木虱防治+病树清除"的防控体系提供新突破口。邓崇岭指出:"全球柑橘产业每年因黄龙病损失超百亿美元,选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团队正通过多组学技术解析其抗病机理,计划三年内完成抗病基因的精准定位。
作为我国柑橘种质资源宝库,广西已建成全国第二大柑橘种质资源圃,保存资源600余份。其中桂林地区贡献突出,近十年新发现野生柑橘资源29种,占全区总量的40%。2021年资源县发现的野生酸橙、2023年恭城西岭镇的野生恭城野橘、2024年寿城自然保护区的雨落岭野橘等,不断刷新我国柑橘种质资源图谱。
这些发现得益于"科研+护林"的协同机制。团队与当地护林员建立长期合作,护林员发现疑似野生柑橘即拍照上报,科研人员通过叶片形态、果实特征进行初步鉴定,确认后立即开展原地保护与引种。在龙胜各族自治县花坪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首次记录到半野生"龙胜野柚"的生态特征;临桂区寿城自然保护区发现的野生雨落岭野橘,则填补了该区域原始柑橘资源的空白。
从基因组测序到资源圃建设,从抗病机理研究到新品种培育,广西柑橘种质创新团队正构建覆盖"基础研究-资源保护-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体系。随着兴安野橘等原始种质资源的深度开发,我国柑橘产业有望在抗病育种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球柑橘产业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