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军近期的年度演讲中,这位小米创始人将时间轴拉回至五年前,讲述了企业从巅峰焦虑到破局重生的关键转折。彼时,小米上市已满两年,凭借千亿年收入首次跻身世界500强,但雷军却在掌声中嗅到了危机——面对苹果、三星、华为等国际巨头的技术壁垒,小米的"成功"显得脆弱不堪。
"那时的外界认为小米已经站稳脚跟,但我清楚看到,我们与行业顶尖水平存在代际差距。"雷军坦言,2020年的小米虽在市场份额上取得突破,但核心技术缺失、品牌溢价不足等问题,让企业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境。这种焦虑促使他带领团队进行深度反思:如何利用剩余的创业黄金期,实现从"追赶者"到"定义者"的跨越?
真正的变革始于对偏见的直面。雷军特别提到,当时市场上充斥着"小米只是组装厂""缺乏核心技术""营销驱动"等质疑,这些声音非但没有消磨斗志,反而成为改革催化剂。"我们决定用行动回应质疑,在芯片和汽车这两个最难的领域发起冲锋。"他透露,小米内部曾就技术路线展开激烈辩论,最终达成共识:必须掌握底层核心技术,才能摆脱"组装厂"标签。
这场静默的革命在五年后结出硕果。当雷军在演讲中展示小米自研芯片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新能源汽车业务的颠覆性设计时,台下爆发的掌声印证了市场对技术创新的认可。这位创始人强调,所有看似突发的质变,都源于2020年那个关键节点的战略转向:"当时我们选择把资源投入最不确定的领域,现在证明这是最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