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群体正经历着学习与生活方式的重要变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5)》显示,AI技术已从单纯的学习辅助工具,逐步演变为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陪伴者。
该报告基于第12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全面分析了未成年人群体在数字时代的行为特征。其中,AI学习机的普及情况成为关注焦点。数据显示,城市未成年人AI学习机拥有率为15.4%,而农村地区仅为5.8%。这种城乡差异不仅体现在设备拥有率上,更反映在资源获取机会和使用频率的显著差距。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已开始将AI学习机纳入智能教育治理体系,作为底层数据接口支持教育决策。
在家庭数字生态构建方面,报告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数字反哺"效应日益凸显。调查表明,当前有28.8%的未成年人经常指导父母使用数字技术,这一比例较此前调查的23.8%有明显上升。更令人意外的是,农村未成年人承担数字指导角色的比例高达39.4%,远超城市同龄人的28.8%。这种角色反转表明,年轻一代正通过设备操作教学、应用推荐等方式,帮助长辈适应数字生活,成为家庭数字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所谓"数字反哺",是指青少年通过传授数字技能帮助长辈融入数字社会的现象。在智能设备普及和网络服务下沉的背景下,农村未成年人展现出更强的技术传播能力。他们不仅教授基础操作,还承担起网络工具使用指导的责任,使越来越多青少年从"数字学习者"转变为"技术导师",这种转变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然而,报告也指出当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存在明显短板。尽管主流平台已推出"未成年人模式",但在内容筛选、权限管理和互动控制等方面仍需改进。现有设计多采用"一刀切"方式,未能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提供差异化保护。例如,低龄用户需要更严格的内容过滤,而青少年群体则希望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判断力支持工具。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多项改进建议。首先应建立基于年龄分层的动态防护体系,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强化内容过滤和互动限制,对初高中学生适当放宽信息获取范围并增加判断辅助功能。其次要完善家校平台联动机制,通过使用数据监测(如使用时长异常、内容偏好变化)实现及时预警,构建家庭、学校、平台三方协同的保护网络。这些措施旨在为未成年人创造更安全、更适宜的数字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