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企业Plaud近日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同步推出三款核心产品:Plaud Note Pro、Plaud Note以及可穿戴式AI纪要设备Plaud NotePin,其中升级版Plaud NotePin S在国内实现首发。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进展,更引发了关于“AI时代人机交互方式”的广泛讨论。
自2023年产品上市以来,Plaud已在全球170个国家实现百万台设备销量,用户群体覆盖企业高管、医生、律师及金融从业者等“三高”人群——即高对话依赖度、高知识密度、高决策杠杆性职业。此次进入中国市场,Plaud将延续其针对核心用户群体的产品理念,试图通过AI技术重构信息处理方式。
“我们不追求通过调整功能适配不同市场,而是坚持全球统一的产品形态。”Plaud合伙人兼中国区CEO Peter表示,公司始终围绕用户核心需求打磨产品。例如在中文语言转写方面,尽管国内模型在信息整合和因果推理上与海外版本存在3-6个月的技术差距,但Plaud通过整合多个顶级AI模型,确保输出质量不受影响。
Plaud将目标用户精准定位为“三高”职业群体,包括企业管理者、IT从业者、医疗工作者及金融法律人士等。这类用户日常对话中承载大量决策信息,一次会议记录或医嘱整理可能直接影响重大结果。Plaud NotePin用户曾分享真实案例:一位新手父亲在带孩子就医时,通过设备记录并整理医生建议,事后专门致信感谢产品“帮助度过艰难时刻”。
在产品设计上,Plaud选择了一条“反潮流”路径。以Plaud Note Pro为例,其厚度仅2.99毫米、重量30克,为达到极致轻薄,团队放弃了通用性更强的Type-C接口。“这不是技术妥协,而是物理限制下的必然选择。”全球销售负责人Raymond坦言,团队正在探索兼顾轻薄与实用性的解决方案。这种设计哲学反映了Plaud的核心逻辑:在AI硬件发展初期,稳定性与真实可用性优先于技术炫技。
面对国内市场799-999元价位的竞品,Plaud Note Pro定价约1100-1200元。对此,Raymond强调:“我们关注的是能否为目标用户提供最优体验。”他指出,产品采用顶级麦克风、优质材料及最强AI模型,这些成本投入正是价值所在。“许多海外用户初感价格偏高,但使用后普遍认为物超所值。”
对于市场份额,Plaud未设定具体目标。“我们不参与价格战,也不通过削减功能换取性价比。”Raymond表示,公司更在意用户对产品价值的认可程度。这种策略源于Plaud对AI硬件本质的理解:它不应是工具的简单叠加,而应成为人类智能的延伸。
在产品形态上,Plaud明确拒绝纯软件服务模式。“软硬结合才能实现最稳定的智能输出。”Peter指出,单纯开发软件需要分散精力适配多平台,而Plaud选择聚焦硬件载体。例如Plaud Note Pro的“一键标记”功能,允许用户在对话中实时标注关键信息,帮助AI更精准理解语境。目前产品已支持“录音+拍照”多模态交互,APP可整合音频、文本和图片生成全面摘要。
技术层面,Plaud Intelligence系统整合多个大模型,具备112种语言转写能力,并能从3000余个行业模板中智能推荐适配方案。不同于传统会议纪要工具,Plaud更关注信息背后的权益架构和人际互动。“我们提供的不是简单总结,而是深度洞见。”Peter强调。
关于是否自研模型,Peter明确表示不会进行SFT或微调。“使用最强的通用智能才能创造最大价值。”但他透露,未来将重点强化Memory与Context构建,通过长期记忆积累和上下文关联,实现跨场景智能延续。用户或许能将Plaud设备与个人AI代理深度结合,打造更个性化的智能体验。
在竞争激烈的AI硬件市场,Plaud选择了一条“重价值轻价格”的发展道路。“用户能力的衡量标准不是输入了什么,而是输出了什么。”Peter以记者面试为例,“一次采访表现比背诵理论更有说服力。”这种理念驱动下,Plaud正试图在人类智能与AI能力的交界处,开辟新的交互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