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长安第四代CS55PLUS登场,10万级内“智能+实用”双优燃油SUV来袭

   时间:2025-09-26 04:23:47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智能”成为新能源车的代名词,燃油车是否注定与高阶科技绝缘?长安汽车用第四代CS55PLUS给出否定答案。这款定位“全球智能SUV”的新车,以7.89万元起售的价格,将行泊一体、自动换道超车等“黑科技”装入10万级燃油车,更以动力、空间、安全的全面升级,重新定义家庭用车的“全能标准”。

打破燃油车“智能天花板”的核心,是长安自主研发的“天枢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套系统通过1颗8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4颗环视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传感器,构建起540°全景感知网络,探测距离和精度均超越同级合资车型。以高快领航辅助(NCA)为例,车辆在高速场景下可自主完成换道超车、跟车调速和避让大车:遇到慢车时,系统会扫描侧后方车流,确认安全后精准变道;跟车距离在20km/h时仅5米,比行业主流缩短一半,堵车时有效防止被加塞;接近大型车辆时,系统会自动在车道内偏移15-20cm,提升安全性。实测数据显示,从高速入口到出口,车辆可自主完成上下匝道和变道超车,长途驾驶疲劳感显著降低。

泊车环节的智能化更令人惊喜。APA泊车辅助支持车内泊车、遥控泊车和循迹倒车,标准车位泊入仅需35秒,比行业平均快28%。面对单侧仅35cm的极窄车位,系统能精准控制方向,避免剐蹭;即使是无划线的空间车位,也能通过环视摄像头识别并完成泊入。在发布会现场,“最强大脑”王昱珩手动泊车耗时1分20秒,而第四代CS55PLUS仅用35秒便精准入位,实用性一目了然。

家庭用户对动力和空间的“刚需”,第四代CS55PLUS同样给出越级答案。其搭载的全球首款500Bar超高压直喷新蓝鲸1.5T发动机,最大功率141kW,1500转即可输出310N·m峰值扭矩,比同级合资2.0L发动机(如锋兰达2.0L仅205N·m)强50%以上,零百加速8.6秒,高速超车和爬坡轻松应对。配合iEM智慧能量管理系统和七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车辆能根据堵车、过弯、爬坡等工况动态调整扭矩输出,实测一箱油(51L)可跑1000公里,每公里油费不足0.4元,比同级车型省30%。

空间设计上,第四代CS55PLUS以“中型SUV体量”打造“B级车空间”。车身长宽高4550×1868×1675mm,轴距2656mm,后排膝部空间80mm,1.85米乘客坐后排仍有两拳距离,三人同乘不拥挤。细节设计更贴合家庭需求:副驾“女王座椅”标配8点按摩(8种模式3种强度)、电动腿托和3档通风/加热;23处储物空间遍布座舱,副驾挂钩可挂母婴包,隐藏式雨伞槽能收纳湿伞,后排中央扶手带双杯架;475L电动感应后备箱放倒座椅后可扩展至1415L,轻松装下儿童平衡车、行李箱和露营装备。

安全与智能座舱的升级,则让家庭出行更安心、更便捷。主动安全方面,18项智慧预警与制动功能覆盖全场景:AEB自动紧急制动在80km/h下可刹停前车,60km/h能应对“鬼探头”;BSD盲区监测+LCA并线辅助避免变道碰撞;FCTB前方横向紧急制动(同级独有)在路口遇到横向穿行车辆时自动刹停。被动安全上,方舟笼车身高强钢占比近60%,热成型钢占比8.8%,配合6个安全气囊,侧面碰撞时有效分散冲击力;188mm空载离地间隙提升通过性,走泥石路或乡道时无需担心底盘剐蹭。

智能座舱以“实用不花哨”为核心理念。14.6英寸中控屏+10.25英寸液晶仪表组成“星环智联双联屏”,3A防爆膜防眩耐刮;天枢智能OS系统支持“百变桌面”,操作流畅度堪比手机;AI语音大模型接入DeepSeek,可自然对话并回答百科问题,带娃出行时能讲科普故事;场景魔方功能支持自定义模式,说一句“开启通勤模式”即可自动调节座椅、空调和导航。全系标配的手车互联覆盖95%以上手机型号,无麦K歌支持行车/驻车场景,远程控制3.0可通过APP提前调节车内温度。

作为长安“海纳百川”战略下的全球车型,CS55系列自2017年上市以来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远销全球55国,在9国建立生产基地。在墨西哥,它的售价高达20万人民币;在中东,甚至卖到45万人民币,是国内售价的2-5倍。这种“反向溢价”的底气,源于其适应多路况的可靠性——在中东50℃高温沙漠、俄罗斯-30℃极寒雪原和墨西哥高原,车辆均能稳定运行。第四代CS55PLUS延续这一优势,历经超300万公里耐久测试和200万次台架换挡测试,零部件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

从7.89万元的起售价,到“智能+动力+空间+安全”的全维度突破,第四代CS55PLUS的每一项配置都直击家庭用户痛点。它证明燃油车不必在智能与性价比间妥协,10万级也能拥有“全能体验”。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