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吉利瑞典研发中心十年“补课”:从安全底色到混动创新,技术落地见真章

   时间:2025-09-26 03:57:20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中国车企将目光投向欧洲市场时,销量与关税往往成为讨论焦点,但要在这片汽车工业发源地站稳脚跟,仅靠产品输出远远不够。吉利在瑞典哥德堡设立的欧洲创新中心,正通过技术融合与创新,构建起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底层逻辑”。这里不仅是研发基地,更像是一个将中国制造智慧与欧洲百年汽车经验深度融合的试验场。

在欧洲消费者认知中,瑞典汽车与“安全”几乎划等号。吉利哥德堡团队将沃尔沃的安全理念进行系统性重构,开发出“失效安全”机制——当辅助驾驶系统的核心模块出现故障时,车辆仍能通过备用方案完成当前行程,确保驾驶者不会被困在半路。这种设计逻辑并非简单堆砌冗余硬件,而是通过算法优化实现“故障下的安全兜底”。车身架构方面,团队摒弃了“加厚钢板”的粗放式方案,转而采用蜂窝式门槛梁结构,通过吸能设计抵消侧面碰撞能量,在保持车内空间的同时提升安全系数。这些细节虽不易被用户直观感知,却体现了技术积累的系统性。

面对新能源转型,哥德堡团队对混动技术进行了重新定义。传统认知中,混动常被视为纯电的过渡方案,但吉利研发团队试图打破这种局限。他们开发的模块化混动系统可适配不同级别车型,甚至支持纯电平台向插混车型的平滑转化。其核心逻辑在于解决用户痛点:当电池电量不足时,动力输出仍需稳定;长途驾驶时,能耗控制需达到燃油车水平。最终呈现的用户体验是——日常驾驶接近纯电车的静谧与经济性,长途出行则拥有燃油车的续航安心感。

欧洲市场对车辆操控性的严苛要求,推动吉利将AI技术引入底盘控制领域。Dynamic AI系统通过实时分析路况数据与驾驶者习惯,动态调整车辆转向、制动与悬架参数。例如在碎石路面行驶时,系统会提前优化轮胎抓地力,避免驾驶者频繁切换驾驶模式。配合“定海中枢”控制器对车辆动态的统一调度,即便是大型SUV也能实现接近轿车的操控流畅度。这种技术路径打破了传统底盘调校的固定模式,转向“场景自适应”的智能控制。

在自动驾驶领域,哥德堡团队的选择颇具欧洲工程师特色——安全优先于功能堆砌。研发初期便将系统冗余设计与网络安全防护纳入架构底层,通过多重备份机制降低极端情况下的失控风险。这种看似“保守”的技术路线,实则契合欧洲市场对自动驾驶的核心诉求:可靠性必须高于创新性。团队负责人坦言:“我们宁愿让系统在特定场景下暂时降级,也要确保绝对安全。”

技术的价值最终需通过产品验证。极氪9X车型的推出,正是吉利哥德堡研发成果的集中体现。该车整合了新型车身架构、智能安全系统、动态控制算法与辅助驾驶功能,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可感知的驾驶体验。从安全机制到混动逻辑,从AI操控到自动驾驶架构,十年间的技术沉淀正在重塑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技术形象。这种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长期测试、数据迭代与场景验证逐步实现。当中国车企开始在安全性、操控性与智能化领域与欧洲品牌正面竞争时,其背后的技术逻辑已悄然发生质变。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