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当短视频“静音”登场:无BGM时代如何唤醒生活本真质感?

   时间:2025-09-26 06:01:49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短视频剥离了熟悉的“爆款BGM”,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近日,一位名为@豐 FENG 的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系列“无BGM”短视频,其中记录北京秋日街景的片段引发广泛关注。没有精心剪辑的画面,没有滤镜修饰的色调,甚至没有背景音乐,只有人群的交谈声、脚步踩过落叶的簌簌声,以及偶尔响起的自行车铃声。这条看似“简陋”的视频却收获了近150万次点赞,评论区里,网友用“清净”“踏实”“久违的真实”等词语形容观看感受,有人感慨:“原来不配乐的声音,反而能让人听见生活的呼吸。”

在短视频生态中,BGM早已成为内容创作的“标配”。根据《2024快手音乐生态内容报告》数据,2024年使用背景音乐的短视频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21%,相关视频发布量增长42%,累计播放量增幅达45%。平台提供的海量曲库与一键配乐功能,让创作者能轻松为视频匹配“氛围感”音乐。例如,歌曲《一路生花》因频繁出现在考研、考公成功者的视频中,被网友戏称为“上岸神曲”;而历史题材内容则常选用《春庭雪》作为“专属BGM”,甚至有观众表示“听到前奏就想起雍正冒雪进宫的画面”。这种“音乐-场景”的强关联,不仅降低了创作门槛,更成为吸引用户停留、互动的“情绪催化剂”。

BGM的流行,本质上是平台、创作者与音乐人的“三方共谋”。对平台而言,推广热门音乐能增强用户粘性,同时通过版权合作获得收益;创作者借助爆款音乐快速获取流量,实现“弯道超车”;音乐人则希望借助短视频的传播力,让作品触达更广泛的听众。这种“互相成就”的模式,让BGM从单纯的背景音,演变为短视频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上瘾机制”——它能在几秒内调动观众情绪,让内容更具感染力,甚至催生“听到某首歌就想刷同类视频”的条件反射。

然而,当BGM从“点缀”变成“泛滥”,问题也随之浮现。同一首热门歌曲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成千上万的视频使用,从考研励志到美食制作,从旅行vlog到宠物日常,反复出现的旋律让观众从“惊艳”转向“厌烦”。更关键的是,过度依赖BGM可能掩盖视频本身的叙事价值。例如,一段记录非遗匠人制作手工艺的原声视频,若强行配上流行音乐,反而会削弱传统技艺的厚重感;而一段街头采访的真实对话,若被电子音效打断,也会失去生活流的鲜活感。部分创作者为追求“爆款”而忽视内容与音乐的适配性,导致违和的配乐成为观看障碍,甚至迫使观众开启“静音模式”。

事实上,短视频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在于内容本身。一条精心拍摄的街头采访,即使没有配乐,也能通过人物的表情、语言传递情感;一段记录市井生活的原声视频,鸟鸣、叫卖声、雨声交织的“白噪音”,反而比刻意添加的音乐更具沉浸感。例如,某美食博主拍摄的煎蛋视频,因保留了油花溅起的滋滋声而走红,网友评论:“这声音比任何音乐都让人垂涎。”这表明,当创作者摒弃“流量至上”的思维,转而关注内容与声音的真实性时,反而能打造出更具生命力的作品。

从“加BGM”到“去BGM”,这一转变并非否定音乐的价值,而是对内容创作本质的回归。在短视频发展的初期,BGM是吸引用户的“捷径”;但当行业进入成熟期,创作者需要思考:是继续依赖“音乐套路”,还是通过内容创新实现突破?答案或许在于找到“留”与“去”的平衡——既不排斥优质BGM的辅助作用,也敢于在合适场景中保留原声,让声音真正服务于内容表达。毕竟,生活的质感往往藏在未经修饰的细节里:孩童的欢笑、老人的絮语、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这些天然的“BGM”,本身就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