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设计百人论坛:竹子与水如何共舞,演绎生态设计下的和谐共生?

   时间:2025-09-26 10:21:40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近期举办的国际设计百人论坛上,来自全球的设计专家与生态研究者围绕“自然与设计的共生”展开深度探讨。其中,“蓝色经济之父”冈特·鲍利与设计师张雷的演讲引发广泛关注,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竹子与水资源作为核心案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与设计思维的内在关联。

冈特·鲍利以“蓝色经济”理念为核心,提出通过构建物质与能量的闭环系统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可持续。他以一艘名为“波里马号”的创新船为例,解释了如何利用太阳能、风能与氢能驱动航行,彻底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这艘船已环游地球两圈,证明规模化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鲍利强调,蓝色经济的本质是模仿自然法则,而竹子正是这一理念的典型载体。他曾主导建造一栋大型竹结构建筑,配套2000顷竹林,形成“建筑-竹林-水源”的生态循环:竹林固土保水,为社区提供清洁水源,同时建筑采用竹材降低能耗,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设计师张雷则从传统工艺解构的角度,探讨了竹子与水的生态关系。他以油纸伞的改造为例,指出直接套用现代审美无法激活传统价值,唯有解构工艺本质才能创造新可能。其团队将油纸伞的“糊纸工艺”转化为椅子设计,在米兰家居展斩获大奖。此后,他们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竹材:在巴黎展览中,3000片竹纸通过颠覆性设计隐入空间,形成“看不见却处处存在”的生态语言。

张雷的实践还延伸至乡村生态治理。在浙江青山村,他发现传统竹林种植因使用除草剂导致水质污染。团队通过引入“金网编织”工艺,帮助村民转型精细加工,既保留竹材的可持续性,又避免化学物质流入河流。三年后,当地水质从三类提升至一类,村民与设计师共同创作的作品《水的一生》登陆米兰设计周。该作品以水潭为中心,演绎自然循环,传递出生态设计的核心:从源头构建和谐的生产方式,而非末端治理。

两位专家的案例表明,竹子与水的关联远超表面。鲍利通过系统性设计将竹林转化为生态基础设施,张雷则通过工艺创新化解传统产业的环境矛盾。他们的实践共同指向一个结论:设计不仅是形态的创造,更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运用。当竹子的柔韧与水的流动被纳入设计思维,人类便能找到与地球共生的路径。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