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晚,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再度登上年度演讲的舞台,这是他第六次举办个人年度演讲。演讲结束后,雷军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的采访,围绕小米手机、汽车业务以及企业转型等多个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在汽车业务方面,雷军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先行者表达了感激之情。他指出,当前国产汽车整体都在进步,行业竞争不必过于激烈。小米汽车虽交付仅一年半,但已为国产汽车高端化贡献力量。不过,小米汽车发布后成为全网被“黑”较为严重的品牌之一,雷军呼吁汽车产业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希望相关部门打击黑水军和黑公关,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雷军认为,小米在汽车底盘技术、驾控性能等方面对标传统豪华车,以保时捷为参照。过去百年,高端汽车多在纽北赛道打磨产品,小米是首家将纽北当作主场,认真做好驾控和底盘的车企。他相信,在小米的带动下,会有更多车企重视驾控、底盘和机械素质。小米还推动“人、车、家”全生态互联与开放合作,重视设计,例如车漆,小米计划在3年内推出100种车漆。
对于小米与理想等车企的交流,雷军表示,小米作为后来者,享受了时代红利,有责任推动行业进步。加入汽车行业后,小米强调合作共赢,过去一年半有效推动了行业合作,还在推动IoT标准和协议开放,如宣布小米手机秒充协议全部免费,与多家车厂展开合作。
在手机业务上,雷军称市场竞争的复杂度和难度远超汽车。小米经过几年摸索,形成了高端化的“方法论”,即科技引领、认知引领、审美引领。目前小米手机面临定制服务的新问题,雷军表示,若5年后定制服务受很多高端客户喜爱,即便不挣钱,不亏钱也算成功。
针对小米17从16改名引发的热议以及“全面对标iPhone”的说法,雷军解释,改名是因为小米做手机15年,仍存在刻板印象,希望通过改名让外界重新认识小米手机。5年前小米提出对标苹果,如今“全面对标”是因为小米17在电池技术、屏幕技术、散热能力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在很多方面已超越iPhone 17全系列。通过改名,小米希望传递敢于挑战世界第一的决心。
当被问及小米17在材料上突破的创新模式是否意味着供应链自主化进入新阶段,以及未来在影像传感器、电池核心材料等领域是否会复制“深度自研+国产合作”模式时,雷军表示,5年前小米就提出转型智能制造和硬核科技公司,硬核科技公司需能力驱动,投入3年、5年甚至10年持续研发。这几年中国工业在零部件级、芯片级、材料层创新不断进步,电池技术就是典型例子。
对于小米手机系列的预期以及与iPhone的竞争态势,雷军认为苹果是值得学习的公司,iPhone 17系列有很大进步。小米17在很多技术领域领先,有信心全面对标,但与苹果的竞争是漫长过程,要全心全意学习,在多维度全面对标,甚至超越苹果。
关于未来3到5年智能手机销量增长突破口,雷军表示,全球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对手是苹果、三星、华为等科技巨头。在中国市场,六个主要玩家市场份额相近,竞争残酷。小米放弃速胜可能,目标每年增长1%的市场份额,打持久战,做长跑型选手,向同行学习,成为六边形战士。
在小米转型方面,雷军谈到,5年前市场有批评声,小米感到焦虑,开始重新思考发展方向。这几年小米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从互联网公司转型为硬核科技公司,走向智能制造,坚持技术立业,制定“5年研发投入1000亿元”计划,新5年规划将研发投入提高到2000亿元,今年研发投入已超300亿元;二是提出高端化战略,全面对标苹果,进入高端领域,满足用户升级需求,推动全品类高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