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工博会)的“创新科技馆”内,一批代表未来制造方向的前沿科技产品正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从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机器工人”到直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碳捕集装备,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创新活力,更凸显了初创团队与中小企业在技术突破中的关键作用。
在“未来‘智’造”主题展区,具识智能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成为焦点。这些身高约1.6米的机器人站在工业流水线旁,当传送带送来不同形状的零件时,它们会迅速识别、抓取,并根据预设规则将零件分类放入指定容器。若容器装满,另一台机器人会立即将其运送至仓库。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实现了从识别到搬运的全自动化。支撑这一场景的,是具识智能自主研发的具身智能操作系统insightOS。该系统整合了语义解析、数据采集、模型训练等功能,可适配多种国产机器人硬件,目前已与乐聚、优必选等企业合作,在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等领域构建了完整应用场景。
“这套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完全自主可控。”具识智能创始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治军介绍,insightOS从芯片层到应用层均采用国产技术,解决了工业场景中机器人协同作业的难题。例如,在某汽车零部件工厂,搭载该系统的机器人已能完成90%以上的物料分拣任务,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3倍。
材料能源领域的创新同样引人注目。上海交通大学与中能建公司联合研发的空气直捕碳模块,通过新型吸附材料直接从大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单台设备年捕集量可达5000吨,填补了国内大吨位工业级碳捕集装备的空白。另一项由复洁科技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的成果,则将城市垃圾转化为零碳燃料。该技术通过热解气化工艺,使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90%,目前已在长三角地区试点应用。
为促进技术转化,“创新科技馆”今年首次设立技术交易展区和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展区。其中,技术交易展区汇聚了来自上海科技创业中心推荐的20个高质量孵化项目,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展区则展示了苏浙皖三省与上海联合攻关的15项技术,包括新型储能材料、智能传感芯片等。这些展项不仅体现了区域协同创新的成果,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对接资本与市场的平台。
“工博会一直是制造业创新的风向标。”展会负责人表示,通过聚焦中小企业和初创团队,“创新科技馆”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制造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潜力。据统计,开展前三日,已有超过300家企业与参展方达成合作意向,涉及技术授权、联合研发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