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三亚的崖州湾,五年前还是一片寂寥的海边荒滩,如今已蜕变为充满创新活力的科技新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沿隆平街与振兴路整齐排列,车流穿梭其中,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科技气息。这里,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沃土,吸引着无数科研人员和企业纷至沓来。
走进崖州湾科技城中的南繁科技城,耐盐碱水稻的突破性成果令人瞩目。“金丝优98香”在全生育期5‰盐水浓度下,亩产高达327.2公斤;“箐两优3261”在3‰至5‰盐水浓度环境中,亩产更是突破400公斤。这些新品种的推出,让原本贫瘠的盐碱地逐渐变成了生机盎然的丰产田,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农业发展的根基在于种子,而南繁科技城正是这些“生命载体”实现华丽转身的舞台。三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育种提供了天然优势,但产业集群效应的释放才是关键。2021年,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这里成为育种创新的重要基地。随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隆平生物等一批顶尖科研机构和行业领军企业相继入驻,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协作网络。
“育种工作既需要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也离不开田间的实验验证。”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晓强介绍,崖州湾科技城通过整合科研资源与产业资源,为育种提供了从科研到田间管理的全链条服务。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还加速了育种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农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崖州湾科技城的深海科研也屡创佳绩。2024年7月,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成功完成海试,首次突破国内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4000米水深的大关。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资源开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深海研究并非仅靠“靠海”就能实现。三亚崖州湾的独特优势在于其与深海的近距离:我国超1000米深度的海域主要集中在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处达5567米。而崖州湾距离1000米水深海域仅164公里,距离2000米水深海域也不过248公里,科考船可当天往返。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使其成为开展深海研发与实验的理想场所。
凭借这一优势,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上海交大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纷纷选择在此布局。它们的入驻,为崖州湾科技城培育了一个开放共享的深海科技创新生态,推动了深海技术的快速发展。
从荒滩到科创高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崖州湾科技城的每一步都彰显着“向种图强”的坚定信念和“向海图强”的远大抱负。随着更多科研力量的汇聚和创新成果的涌现,这片热土正不断书写着属于它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