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时代浪潮下,韧性数据中心如何筑牢数字经济“生命线”?

   时间:2025-09-28 00:04:43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年来,数据中心因突发故障导致业务中断的事件屡见不鲜。根据Uptime Institute的调查,超过半数的运营组织在过去三年中经历过影响业务的数据中心中断,部分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承担的任务愈发关键,行业对其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过去,数据中心被视为成本中心,行业主要关注规模和扩容。然而,在复杂多变的业务环境下,这种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如今,数据中心正逐步转型为价值中心,承担起支撑业务增长、抵御不确定性以及驱动创新的重任。如何确保数据中心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时仍能保持业务连续性,成为整个行业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此背景下,华为凭借其在ICT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厚积累,率先提出“韧性”将成为数据中心未来发展的关键命题。在2025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发布了《韧性DC白皮书》,系统阐述了韧性数据中心的建设理念、方法论和实践路径。白皮书指出,业务永续、确定性安全、弹性自适应和Agentic AI运维是构建韧性数据中心的四大核心方向。同时,华为还提出了数据中心韧性成熟度模型(DRMM),为企业评估建设成效和演进进度提供了量化工具。

进入AI时代,数据中心面临的韧性挑战更加严峻。AI工作负载的高密度和高功耗特性,使得风险格局、应用需求和技术架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次光模块或网络故障可能导致价值数千万的AI集群瘫痪;大模型训练和在线推理的潮汐性需求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算力、网络和存储的深度耦合也使得数据中心建设容易陷入碎片化、高成本和低效果的困境。这些变化表明,“高可用”已不足以应对当前挑战,“韧性”成为更迫切的需求。

韧性数据中心的核心能力在于,能够在故障发生时迅速恢复,并通过内置的安全防护机制确保数据可信与合规。这种能力不仅能保障核心业务不中断,还能提升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韧性DC白皮书》将“韧性”定义为“故障即常态,恢复即本能”,强调系统在故障发生时能够像本能反应一样快速、自动地恢复正常状态。

白皮书提出的四大支柱为韧性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明确规范。业务永续要求数据中心实现“数据零丢失”和“服务零中断”;确定性安全强调建立覆盖应用、数据、主机、网络和物理环境的纵深防护网;弹性自适应通过智能调度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Agentic AI运维则通过引入多Agent协同,实现隐患自优化、变更自校验和故障自闭环。这些支柱为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规划图纸。

在落地方案上,华为通过多层次容灾、纵深防御、弹性资源管理和智能化运维,帮助企业实现业务不中断、数据不丢失和服务不降级。例如,华为的多地多活解决方案可抵御城市级灾难,实现最高级别的业务连续性;纵深防御体系覆盖网络边界、主机、应用和数据安全,形成多道防线;弹性资源管理结合云原生和Kubernetes技术,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Agentic AI运维通过大模型驱动的多Agent协同,实现运维自动化闭环。

为了衡量数据中心韧性建设成效,白皮书提出了DRMM模型。该模型将韧性分为五个等级:L1为被动应对,依赖人工处理;L2为初步管控,建立灾备和应急管理体系;L3为管理量化,引入自动化和监控系统;L4为数据驱动,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管理;L5为智能演进,借助AI实现自我优化。DRMM为企业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升级路径,帮助其避免盲目投入,聚焦阶段性重点突破。

数据中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韧性建设需要全链条协同。芯片、硬件、软件、网络、安全和运维服务等环节都可能成为薄弱点。白皮书呼吁,供应商应在设计阶段考虑互联互通与标准化,运维方应借助AI平台提升自动化水平,监管方应推动行业共识与标准落地。这种协同不仅能提升数据中心的稳定性,还将推动整个ICT产业生态向更智能、自动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韧性数据中心的建设已从IT部门的任务上升为企业战略层面的议题。对于金融、能源和电信等行业,韧性意味着交易不中断、能源不断供和通信不掉线;对于超大规模云厂商,韧性是承载海量应用的基础保障;对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韧性所带来的稳定性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底气。在AI时代,韧性正在成为数据中心的核心竞争力,谁能率先实现韧性建设,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