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已成为关键突破口。从北疆草原到东海之滨,从长江上游到西南腹地,一场以生态保护修复、产业结构优化、价值转化机制创新为核心的绿色变革正在全国铺开。各地通过系统治理、科技赋能和制度创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之路。
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生态修复工程让沙海变绿洲的奇迹持续上演。蒙草集团团队通过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在曾是荒石滩的敕勒川草原上重建植被。项目负责人王君芳介绍:"我们精选耐旱植物品种,改良土壤结构,使草原植物种类从20多种增加到70多种,固碳量、释氧量显著提升。"目前,内蒙古"三北"工程攻坚战取得突破性进展,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实现合龙,全区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
长江上游的重庆奉节县,一场"数字清漂"行动正在守护母亲河。当地构建起"船岸摄像头+巡航无人机+卫星遥感"的立体监测体系,对重点水域漂浮物实现分钟级预警。奉节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所长吴福春说:"一旦发现垃圾,指挥中心立即调度清漂船精准拦截,确保不让污染进入长江。"这种科学治理模式使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优良。
在浙江苍南县沿浦湾,6200多亩生态养殖区成为海洋生态修复的典范。过去用毛竹插杆养殖紫菜导致海水污染,如今玻璃钢插杆替代传统毛竹,既抗风抗腐又环保。养殖户张能凯感慨:"环境改善后,紫菜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这才是真正的'钱袋子'。"浙江沿海地区针对岸线受损问题,实施"一湾一策"整治,推动美丽海湾建设。
产业绿色转型在各地结出硕果。浙江绍兴越城区将原高耗能玻璃厂地块"二次开发",打造低空经济配套产业园。园区引入无人机制造、固态电池等项目,单位增加值能耗从6吨标准煤/万元降至0.05吨标准煤/万元。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零碳产业园利用38.5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吸引10家新能源企业入驻,年产值超200亿元。
资源循环利用创新不断涌现。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采用"水空调"系统,利用长江水冬暖夏凉特性供冷供热,每年节约电力装机容量约5.2万千瓦、减排约6万吨。长江漂浮物转化为燃料,生活垃圾炉渣用于铺路,重庆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79.4%,建成17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完善。内蒙古阿荣旗复兴镇的村民通过采集林下鲜菌增收,科尔沁沙地的沙棘、苹果等特色产业带来可观收益。重庆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将废弃矿山改造成特色民宿,年营业额超500万元。浙江安吉县开展竹林碳汇改革,每公顷竹林可交易碳汇量达5.85吨,2024年约91%的行政村通过生态分红8.52亿元。
这场绿色变革中,科技创新发挥关键作用。安吉县建立3个碳通量监测塔,精准测量竹林碳汇;重庆构建数字化生态预警系统;内蒙古应用土壤改良技术提升草原生态。制度创新同样重要,浙江制修订省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标准,健全绿色金融机制,用市场化方式赋能生态价值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