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水口街道的郭师傅月饼工业园,距离中秋还有一个月时,整个厂区已进入生产冲刺阶段。长达数十米的隧道炉在洁净的车间内高速运转,空气中弥漫着月饼的香甜气息,工人们正将新鲜出炉的月饼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这座占地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不仅是惠州非遗月饼的诞生地,更是五代人坚守传统技艺、创新发展的见证。
作为广东省“老字号”和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郭师傅月饼”以独特的叉烧皇五仁月饼闻名。在自动化产线高效运转的同时,车间内仍保留着手工包酥的传统环节——几十位工人用指尖将揉好的饼皮轻轻裹住馅料,力道需精准拿捏,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口感。这种“手工温度”源于董事长郭汉光对“老味道”的执着:“做月饼跟做人一样,材料不能骗。”从山区走地猪腌制的冰肉,到惠东山区鲜菠萝与野柠檬熬制的糖浆,再到本地晾晒的新会陈皮,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传统岭南风味。
郭师傅品牌的传承史可追溯至1905年。第二代传承人于20世纪20年代跟随父辈学习技艺,第三代郭佛良夫妇在1953年传承了叉烧五仁月饼制作方法。第四代郭汉光从吉隆镇供销社饼屋起步,在第五代90后郭宇航的助力下,父子二人建起8万平方米生产基地,年销售额突破亿元。郭汉光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期在惠东县城开设的两家门店因竞争激烈倒闭,这让他意识到“扩张必须稳健”。此后,他转战惠州,在金宝大厦一角重新起步,逐渐积累资源。
对传统的坚守,不仅体现在技艺上,更融入了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一款沿用近五十年的金色直筒纸盒包装,自郭汉光奶奶那一辈起从未更改,成为当地人心中中秋团圆的视觉符号。“只要看到这个金色包装,就知道是中秋。”郭宇航说。这种对经典的执着,也体现在生产节奏上——脆皮月饼每年农历二月启动生产,持续至中秋过后,绝不提前囤货,以确保饼皮酥脆的口感。
然而,传统并非一成不变。面对“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郭师傅开始探索线上渠道。90后的郭宇航在高中时期便接过“任务”,从抄写订单、查询银行账目做起,逐步摸清电商运营逻辑。如今,郭师傅线上团队全是90后、00后,他们通过内容平台发布月饼制作视频,收获40多万粉丝关注,将销售周期从中秋前的一两个月拉长至从3月到10月。线上销量已与线下持平,实现“五五开”。
与拼多多的合作,成为郭师傅突破销量瓶颈的关键。2023年,平台小二建议尝试铁盒包装,既能解决月饼渗油问题,还能提升产品档次。尽管初期因成本增加犹豫,但首批2万盒铁盒月饼上线三四天便售罄,全年销量达30万盒,直接带动全网销售额增长10%。拼多多“愿意陪商家试错”的模式,让郭师傅得以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例如,今年平台建议推出加黑松露的高端款,上线后迅速爆单。入驻拼多多后,郭师傅月饼凭借省级“老字号”实力拿到黑标授权,店铺年销售额从2021年的100万元增至2024年的1500万元,增速达50%。
父子两代的经营理念在磨合中不断平衡。郭宇航曾梦想开100家店、做上市,却因一次年轻化包装升级压了几百万库存,最终当废品卖仅得两三万。这些经历让他逐渐理解父亲的“保守”——坚持不加盟、不融资,只用自有现金流经营的“长期主义”。如今,郭宇航提出将新厂房改造成“惠州糕品博物馆”的设想:一楼设观光工厂,二楼建3D互动展厅,从卖产品转向卖文化。郭汉光起初反对,但在考察桂林桂花公社景区后,认可了这一新模式。
“品质比什么都重要,宁愿少赚点,也不能砸了郭师傅的招牌。”郭汉光说。而郭宇航则认为:“企业的经营成本逐年提高,不增长就难以维持运营。”随着合作加深,父子俩逐渐找到平衡点:郭宇航学会了“稳”,专注深耕产品;郭汉光也学会了“变”,支持儿子做电商、搞文旅融合。“一个非遗品牌为什么要经营几十年?其实它留下的东西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就是在每一个非遗文化的细节里。”郭宇航说。如今,他的言谈之间,已透出父亲般的沉稳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