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纬新材(688585.SH)因股价异常波动进入核查程序。9月25日晚间,公司披露因7月9日至9月25日期间多次触发交易异常波动标准,且最近两个交易日连续涨停,决定自9月26日起停牌核查,待完成核查后复牌。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智元恒岳对上纬新材发起的要约收购引发的市场连锁反应。
根据9月24日公告,智元恒岳计划以7.78元/股的价格收购上纬新材1.49亿股,占总股本37%,对应收购资金总额约11.61亿元。此次要约收购期限为30个自然日,自2025年9月29日至10月28日。该收购计划与9月23日完成的股份协议转让形成联动,当日上纬新材原控股股东SWANCOR萨摩亚等三方完成29.99%股权过户,使收购主体合计持有29.99%股权及对应表决权,邓泰华由此成为实际控制人。
这场资本运作采用"三步走"策略:首先通过协议转让获取29.99%股权,耗资约9.41亿元;其次推动原控股股东放弃表决权,确保控制权平稳交接;最后发起37%股权的要约收购,预计追加投入11.61亿元。这种分阶段操作既规避了30%持股触发的全面要约义务,又为中小股东提供退出通道。鹿克岛科技创始人卢克林评价称,该方案通过"控制权变更+资产注入预期"的组合,在监管框架内实现了高效资本运作。
市场对这场资本联姻反应强烈。自7月初披露收购方案以来,上纬新材股价从7元/股附近飙升至9月25日的132.10元/股,区间涨幅达1597.94%,年内最大涨幅更突破1998.75%,成为A股首只"20倍股"。这种异常波动引发监管关注,也催生出"借壳上市""具身智能第一股"等市场解读。
针对市场猜测,上纬新材明确否认未来12个月存在资产重组计划,36个月内智元机器人也无借壳上市安排。南开大学田利辉教授指出,当前认知存在两大偏差:其一,智元机器人通过股权收购获取控制权,与借壳上市有本质区别;其二,上纬新材主营业务仍是风电复合材料,机器人相关收入尚未产生,将其定位为"具身智能企业"为时尚早。
这场资本合作蕴含深层战略意图。天使投资人郭涛分析,对智元机器人而言,控股上市公司可提升资本运作效率,获取低成本融资支持具身智能技术研发,同时整合上纬新材的化工供应链降低硬件成本。对上纬新材来说,引入科技企业实控人将推动传统业务向高端材料转型,探索"AI+材料"的交叉创新。星图金融张思远研究员补充指出,双方可能在工业智能化改造、特种复合材料研发等领域形成技术协同。
但跨行业整合风险不容忽视。专家提醒需关注管理协同效应的实际落地情况,特别是在业务转型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与战略执行。卢克林特别指出,真正的价值验证要等到2026年年报披露,届时若智元机器人未能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上纬新材的订单,市场热情可能迅速消退。这场资本盛宴的最终走向,仍取决于战略协同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