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研究揭示:亚马孙森林树木体型增长,固碳韧性惊人但砍伐威胁加剧

   时间:2025-09-29 00:32:01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项国际联合研究近日披露,南美洲亚马孙雨林的树木正呈现显著的增粗趋势。过去三十年间,该区域树木平均胸径每十年扩大3.2%,这一变化与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攀升呈现同步特征。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植物》,由全球60余所科研机构组成的热带森林研究联盟共同完成。

研究团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亚马孙流域设立188个永久监测样地,持续追踪树木生长动态。通过定期测量胸径、鉴定物种并建立生长档案,科研人员发现所有样地内树木均呈现增粗现象,且大型乔木的碳吸收能力显著提升。监测期间,该区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约19%,与树木增粗幅度形成显著关联。

为深入解析生态机制,研究团队构建了多层次监测体系。该体系以地面样地为基础,结合物种生存追踪与碳循环强化监测,形成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立体认知。数据显示,直径超过60厘米的大型乔木在碳固存中发挥主导作用,其单位面积碳吸收量较中小型树木高出数倍。

科研人员指出,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产生的"施肥效应"是树木增粗的重要诱因。这种生态响应使亚马孙雨林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仍保持较强的碳汇功能,但研究同时警示,森林退化正严重削弱这一生态韧性。数据显示,原始森林的碳储存能力是次生林的3-5倍,生物多样性保护效能更是存在数量级差异。

针对热带巨树的保护需求,研究特别强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关键作用。直径超过1.5米的百年古树,其种子传播网络与微生境依赖关系构成独特生态位,人工种植难以完全复现。科研团队警告,若森林砍伐速率持续,巨树种群将面临不可逆衰退,由此引发的生态服务功能损失将呈指数级增长。

当前研究已将巨树应对气候威胁的机制列为优先课题。科研人员发现,极端气候事件正改变种子传播模式,而巨树幼苗在破碎化生境中的存活率较完整森林下降60%。维持生态廊道连续性、控制人为干扰强度,成为保障巨树种群存续的核心策略。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