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和90后,这两代人常被贴上“矛盾”的标签。一方面,他们被调侃为“最苦的一代”——毕业时遭遇就业寒冬,买房时撞上房价飙升,人到中年又面临职场危机;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幸运儿”,作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经济支持下,不少人早早实现了有车有房的生活,甚至能靠父母的退休金“躺平”。面对失业,许多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选择“佛系”应对:“工作难找,不如先宅着。”有人宅成了“米虫”,也有人宅出了新事业。
“不务正业,赚得不多,但做着开心,宅得自在。”这是部分80后、90后的真实写照。从月薪两三万到月入几千,他们不愿为了生计去送外卖、开顺风车,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挖掘“新机会”,培育“新职业”。
小星的故事,是“潮玩二创师”的典型。这位32岁的广告设计师,从小痴迷潮玩,家里堆着几百个娃娃,从暴力熊到molly,她每月工资几乎全花在了潮玩上。失业后,她靠接私活每月赚三四千,但盲盒的诱惑让她“明知不该买,就是忍不住”。丈夫和父母建议她卖掉部分娃娃回血,可她发现,过气娃娃在二手平台根本卖不上价。身为设计师的她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试试“二创”?
她在小红书上晒出手绘的labubu帆布包,立刻引来求教程和定制的留言。几十个订单让她确信:潮玩二创有市场。她把过气的molly娃娃配上串珠挂绳,变成手机链、包挂,价格比单纯转卖高出一大截。她还开了直播间,采用拍卖形式,每天上播1-2小时,人气高时,一个包挂能赚50-100元,月入几百到上千。她还设计定制娃衣,从万圣节套装到小香风,一天能加工二三十件。虽然被抄袭的速度很快,但她乐在其中:“粉丝认同我的审美,我就有动力。”半年下来,她赚了不到3万,但自由且快乐,甚至觉得这份经历能成为进入潮玩公司的敲门砖。
38岁的小谷,则把“宅”变成了“玩具修复师”。这位土木工程专业的社恐男,从小喜欢做手工,大学毕业后在建筑公司上班,薪资过万。37岁时,因与客户闹矛盾被辞退。父母为他买了60平的小房子,他还有30万存款,边宅边找工作也不着急。一次逛玩具批发市场,他淘到了许多80后的旧玩具:掉漆的小钢琴、断发条的机器人、脏污的布娃娃。他突发奇想:修复它们,并拍成视频。
他架起相机,用砂纸打磨、补木头、喷漆,把一台斑驳的三角小钢琴修得焕然一新,剪辑成5分钟的视频发到B站。没想到,有80后、90后网友留言,甚至有人愿意出500元请他修复。他陆续发布修复铅笔盒、铁皮机器人的视频,每期都有网友找他修玩具。他干脆征集旧玩具,修好后寄回。加上平台的流量激励,他每月能赚几千块。“不用强迫自己社交,为情怀买单的人都很友好。”但父母担心他“宅”久了会失去抗压能力,小谷却希望这种生活能持续下去:“像老匠人一样,一生只做一件事,也很幸福。”
流量来了,商家也找上门。豆豆询问丈夫意见,丈夫支持她:“不能与社会脱节,做博主挺好。”她把小红书定位为“颜值母女换装及遛娃攻略”,带娃去公园、展览馆探店,接到了公园、亲子酒店的推广邀请,以及童装带货合作。月入主要靠带货,直播每月4次,收入约5000元。她最喜欢旅游推广单:“包机票食宿,还有摄影师跟拍,我们只用负责美。”40岁的她,通过这份事业找回了年轻时的状态。丈夫调侃:“没准以后得靠你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