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亿规模的二手交易市场中,一场关于模式与生态的博弈正在悄然展开。曾稳坐C2C模式头把交椅的转转,近日宣布全面关停“自由市场”,转而聚焦C2B2C模式的“官方验”业务;与此同时,小红书以“快捷售卖”功能切入赛道,允许用户无需开店或缴纳保证金即可交易商品。这场变局背后,既有老玩家的战略收缩,也有新势力的野心勃勃。
转转的转型并非偶然。早在今年7月,其C2C平台已开始限制商品发布品类,仅保留手机、明星周边、兴趣玩具等五个领域。用户普遍认为,此举旨在将流量导向平台官方的“回收”或“寄卖”渠道。转转CEO黄炜坦言,关闭C2C业务是一次“战略性撤退”,但背后实则是多重困境的叠加。作为58同城孵化的平台,转转虽能借助微信流量入口,却始终无法构建完整的交易闭环,与背靠阿里的闲鱼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过“一键转卖”功能,将淘宝生态的闲置商品直接导入闲鱼,形成交易闭环的天然优势。
面对竞争压力,转转早在2016年便尝试转型,推出“验机服务”并合并B2C平台“找靓机”,聚焦3C品类交易。然而,这一赛道早已被京东旗下的爱回收占据用户心智。2022年,转转进一步调整定位为“综合型二手电商平台”,甚至通过收购红布林拓展奢侈品业务,但流量短板始终未解。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闲鱼用户规模达2.15亿,同比增长20.8%;转转用户规模虽达3588万,却同比减少5.3%,流量萎缩趋势明显。C2C模式“为爱发电”的盈利困境,迫使转转对C2C业务补贴近两亿元,最终选择转向成本更高但利润空间相对稳定的C2B2C模式。
二手电商的盈利难题并非转转独有。以C2B2C模式为例,爱回收创始人陈雪峰曾披露,一家简易门店的月运营成本约3万元,若按转转千店规模计算,每月费用高达3000万元,叠加回收、物流、仓储等成本,导致爱回收在2023年前累计亏损46亿元。与此同时,信任问题仍是行业痛点。尽管各大平台通过鉴定机构、先行赔付等手段加固信任体系,但交易纠纷仍屡见不鲜,尤其是电子产品和奢侈品等高价品类,信任链建设成本高昂且流程复杂。
尽管挑战重重,二手市场的潜力仍吸引新玩家入局。2021年前后,抖音、快手通过直播形式布局二手电商,抖音侧重奢侈品商家流量倾斜,快手则与转转合作创下1小时销售额破亿的纪录。近日,小红书正式上线“快捷售卖”功能,用户可通过笔记或私聊发送商品卡片完成交易,进一步降低二手交易门槛。事实上,小红书早已成为二手交易的新阵地,相关词条浏览量超15亿次。
新玩家入局的底气,源于二手经济的持续火热与Z世代消费观念的转变。2024年,中国二手电商交易规模达6450.2亿元,同比增长17.56%,用户规模突破6.6亿人。年轻消费者对环保和性价比的追求,推动手机、电子产品、奢侈品等高价值商品需求旺盛。以二手奢侈品为例,2025年第一季度市场规模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28.6%。Z世代将兴趣视为“社交货币”,催生了“吃谷经济”“潮玩经济”等圈层交易需求,进一步丰富了二手平台生态。
二手交易的逻辑正在从商品买卖转向“内容驱动交易”。内容平台通过社区归属感降低交易心理门槛,例如母婴群体更信任同圈层用户的推荐,交易行为演变为生活方式分享。小红书凭借超2500个细分兴趣标签和精准算法,将二手商品推荐给高意向用户,有用户反馈“90%的流量来自附近可自提的买家”。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交易效率,也增强了用户黏性。
闲鱼同样顺应兴趣消费趋势,2020年上线“会玩”社区,覆盖潮玩、汉服等200多个垂直圈层,45%的交易与兴趣相关。社区氛围为交易提供了丰富场景,成为二手交易的最佳载体。相比之下,小红书的“市集”功能通过内容激发购买欲,让用户“边逛边买”,既增强了平台的“交易心智”,也为商业化提供了新路径。
然而,二手市场并非蓝海。C2C模式信任问题难解,C2B2C模式则面临重资产、高门槛的挑战。对于新入局者而言,转转的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是将其作为生态补充,还是指望独立盈利,需明确战略定位。过去几年,二手江湖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当转转退场、小红书入局,闲鱼的领先地位能否持续,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