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小米首次公开宣布将以苹果为标杆进行产品对标,如今其第十七代数字系列手机已实现与苹果产品线的全面对标。最新发布的小米17系列起售价定在4499元,标准版价格与上一代持平,而高端配置版本则有200元至500元不等的价格上调。这一价格策略标志着小米在高端市场的持续深耕,同时也反映出其与苹果在定价策略上的显著差异。
自初代产品问世以来,小米手机经历了从性价比定位到高端市场的转型,价格体系呈现阶梯式上升趋势。数据显示,小米6首次提价15%,随后小米8、小米9分别上涨17.4%和11.1%。2020年发布的小米10系列成为关键转折点,起售价从2999元直接跃升至3999元,涨幅达33.3%,开启了小米高端化进程。此后三年间,3999元成为小米数字系列的标准定价,直到2024年小米15系列将起售价提升至4499元,并在新一代产品中保持该价格基准。
与小米持续提价的策略形成对比的是,苹果近年来采取"加量不加价"的定价方针。以小米6提价的2017年为例,同期iPhone8涨幅仅为9.3%。iPhone12系列因支持5G技术上调至6299元起后,iPhone13系列立即降价至5999元并维持至今。这种定价策略使苹果与小米的价格差距从2011年的近3000元缩小至目前的1500元,显示出高端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
价格调整带来的市场阵痛在小米发展历程中多次显现。2020年第二季度,伴随小米10系列上市,其国内市场销量同比下滑35%,海外市场(尤其是印度)出货量近乎腰斩。更早的2016年,小米全年出货量暴跌36%,市场份额从15.1%降至8.9%。这些危机促使小米在2017年推出首款提价产品小米6,尽管受供应链限制仅售出550万部,但为后续高端化奠定了基础。
长期来看,价格上探策略并未阻碍小米的市场扩张。小米14系列预计生命周期销量达880万至1200万台,小米15上市两个月即实现近200万销量。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以17%的市场份额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这种市场表现直接反映在财务数据上:手机业务毛利率从2016年的3.45%提升至近三年的12%左右,2021年更突破10%关口。
与小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硬件毛利率长期稳定在30%-40%区间。不过随着中国市场份额下滑,iPhone17系列首次打破"挤牙膏"式升级策略,通过配置大幅提升试图挽回市场,这标志着苹果从"保毛利"向"保份额"的战略转变。两家企业在5000-6000元价格带的直接竞争,正在重塑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
资本市场对小米的估值逻辑正经历根本性转变。2020年小米10系列推动股价年内增长2倍,2021年初更创下35.9港元的历史高点。但2025年最新财报显示,尽管手机业务毛利率同比下滑,公司股价却上涨超50%,季度调整后净利润达108.3亿元。这种反差源于汽车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其26.4%的毛利率不仅远超手机业务,更接近公司整体22.5%的毛利率水平。
当前,电动汽车业务已成为驱动小米估值的核心因素。市场分析指出,投资者正在用新能源科技公司的估值框架重新评估小米,手机业务毛利率虽仍是重要参考指标,但其短期波动已不再主导股价走势。这种估值逻辑的转变,标志着小米从单一智能手机厂商向综合科技集团的转型进入新阶段。